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16:25:0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陈振要
一位是22岁的“00后”青年,用青春热血为陌生患者点亮希望;一位是48岁的“70后”老兵,以果敢担当刷新岳阳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年龄最大纪录。
3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平江县水利局的苏鸿恩和余立安,两代水利人相继完成生命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素未谋面的患者带去了重生的曙光。
22岁的“青春火种”:多跑一步,希望就更近一点
“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既意外又激动。”回忆起那个特殊来电,苏鸿恩记忆犹新。这位2024年刚入职平江县水利局的年轻干部,早在实习期间就因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毫不犹豫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护士说或许能救人一命,我觉得自己的血能帮到人是好事,没多想就填了表。”
这份看似不经意的善意,在半年后迎来了生命的回响——他与一位40余岁的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面对未知的捐献流程和家人“会不会影响健康”的担忧,苏鸿恩没有退缩。他带着父母查资料、问医生,在红十字会的耐心讲解中逐渐打消顾虑:“了解清楚后才明白,这不是‘冒险’,而是一场生命的双向奔赴。”
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这个曾经爱撸串、常熬夜的小伙子开启了“两周冲刺计划”:早睡早起成了日常,下班后的篮球场、跑道成了他的“第二战场”,烧烤宵夜换成了清淡营养餐。“多跑一步,或许患者就多一分希望。”他笑着说,锻炼时心里总惦记着远方那个陌生人。
△苏鸿恩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场
4月28日,在岳阳市中心医院的采集室里,苏鸿恩平静地躺了五个多小时。看着血液在仪器中循环分离,他忽然觉得“和那个素未谋面的人有了特殊的联结”。读到患者感谢信中写“因为您,我得以重新拥抱未来,有机会与家人共度更多美好时光……”时,他深有感触:“原来这对别人如此重要,太值了。”
△受捐者感谢信
如今,作为平江县第60例、岳阳市第5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总忍不住向身边人“安利”:“希望有能力的人都加入进来,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爱。”
48岁的“热血勇士”:既然被命运选中,就义不容辞
“能救人一命,是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刚完成捐献不久的余立安说出这句话时,眼里有光。这位连续11年坚持无偿献血的平江县水利局干部,不仅是平江县第61例、岳阳市第530例捐献者,更以48岁的年龄刷新了岳阳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最高年龄纪录。
△余立安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场
比年龄更特殊的,是他紧急的捐献背景:从接到配型成功通知到正式捐献,仅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当时情况很紧急,我是唯一配型成功的人,没有备选。”余立安说,“对方是个25岁的女孩,既然和她配型成功,有机会让这个年轻的生命活下去,我义不容辞。”那一刻,十余年军旅生涯铸就的“冲锋在前”与防汛抗旱一线“随时待命”的水利人职业本能同时被唤醒——“必须上!”
“怕自己年纪大了不达标,更怕因为没准备好耽误患者治疗,那会是一辈子的遗憾。”为了快速调整身体状态,余立安特意办了张健身卡,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去跑一小时、练器械,短短一个月,就瘦了20斤。妻子作为平江县第四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不仅全力支持,还帮他制定科学饮食计划:“她懂医学,知道捐献无害健康,还特意休了年假陪我。”
△余立安捐献造血干细胞致谢信
8月4日,余立安完成捐献。历经六个多小时的采集,2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被小心翼翼封装。看着载有“生命种子”的保温箱被护送离开时,他心里只有踏实:“能让那个女孩重新享受健康美好的人生,值了。”
据平江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而苏鸿恩与余立安不仅身处同一单位曾同办公室共事,更在三个多月内相继捐献,实属罕见,成为平江县首例“同单位短间隔连续捐献”的暖心案例。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721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捐献62例,捐献数量位居岳阳市首位。
从22岁的“青春火种”到48岁的“热血逆行”,两位水利人的生命接力仍在延续——正如他们守护的江河,静默流淌,却始终滋养着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