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9:28:2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胡佳琦
“孤独就是独立,我曾渴望它,并在漫长的岁月中赢得了它。”你会因为一句话而去查一本书吗?会因为这句话去了解作者黑塞背后的孤独与哲学吗?
在刚刚过去的2025上海书展上,这句话被绣在一个工装袋上,卖出近2000个,成为了出版社的“引流利器”。
8月19日,2025年上海书展落下帷幕,一组数据引发热议:本届上海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其实本届书展一开展,上海书展变成“上海文创展”的戏称已在社交媒体不胫而走,也引发了不少读者对文创“喧宾夺主”的担心和质疑。
那么,有一般图书销售的“风向标”之称的上海书展的“含书量”真的下降了吗?答案其实不然。
因为物流和网络的发达,实际上,国内各大书展所售出的书绝大部分网上均有销售,且不用自提。数字时代,一味要求读者去书展买书的想法,本身就有些高高在上的“传统”和不合时宜。而与之相比,文创产品则不一样,一条彰显态度的书摘笔记本、冰箱贴或者帆布包,拿在手里背在肩上,显然比一本书更能激发读者的冲动消费。
记者在上海书展举办期间实地走访发现,不少国内大型出版社的门头人头攒动,这里大多都聚集着热情的读者们在挑选文创产品,在这其中,徽章、冰箱贴、包包挂件、帆布包都是热门选项。
将文创热简单等同于“阅读降温”,出书者和爱书者也都不答应。上海译文出版社“七海制造局”负责人简恒指出:“如果把所有线上线下的销售都算在一起,我不觉得图书的关注度真的低于文创。”书展的价值在于“种草效应”,让读者发现好书后再通过多元渠道购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肖雨然说:“文创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故事,能激发情感共鸣,促使读者更深入地阅读相关内容。”数据显示,黑塞主题帆布包售出1600余个,带动《荒原狼》等原著销量提升;马伯庸“见微系列”销售超5000册;教辅书籍持续热销;小开本图书因应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广受欢迎,证明图书仍是展会的核心吸引力。
而从深层次看,这场“文创热”折射的是出版业的生存智慧与传播创新。当读者背着“文学包袱”帆布包在书展拍照打卡,当盲盒图书让读者邂逅未知的文学惊喜,我们看到的不是阅读的退场,而是文化体验的升级。在图书折扣机制越来越透明的背景下,文创产品定价稳定、设计直观,更易激发即时消费。早在2024年上海书展上,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就已近500万元,这也是书展历史上首次将文创收入单独统计。
出版业在坚守内容品质的同时,正以更年轻化的姿态连接青年读者。作为全国各大书展的风向标,上海书展的转型“阵痛”,或许是实体书业在数字时代的缩影。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路。好书与读者连接的路径不怕多文创一条。而面对未来,出版业也亟需在未来发展与纸质知识传播间寻找平衡点——文创是舟楫,而载舟之水,永远是阅读本身。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