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诗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0 20:34:3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通讯员 张耀丹
“张世杰!来领你的录取通知书啦!”
今年夏天,湖南新邵县坪上镇赤水坡村迎来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签收它的,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火箭少年”的张世杰。
“沈航是我追逐航天梦想的新‘发射台’。”张世杰说。少年眼中闪烁的光芒,一如他多年前在电视前看火箭发射时那般明亮。
“土法”造箭
火光中有最倔强的浪漫
初二那年,张世杰和爸爸守着电视看完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的直播。电视屏幕里,火箭升空的火光刺破天际,一个念头也在他心里随之“升”起:“我能不能自己造火箭?”
火箭哪是说造就能造的?从建模设计到制作燃料,从绘制发动机到3D打印……涉及许多专业知识。
面对困难,张世杰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资源,开启了零基础自学之旅——没有老师指导,他就抱着姐姐用过的电脑,在视频平台刷教程,浏览科技论坛;初中化学课上学习了过滤知识,他立刻用来提纯燃料。
田间地头,成了他的火药实验室。一开始,张世杰从猪圈墙上刮取硝土,提取燃料,用居家建材的塑料水管做箭体。不够完善的原料与技术也让他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他将硝土、白糖等原材料放进平底锅熬制燃料,因配比不对,平底锅迅速起火,屋内顿时漫起烟雾。
“当时我妈正在厨房,吓得我连忙把门带上!”张世杰笑着回忆道。
为了更好地掌握火箭相关的编程语言,曾经英语成绩并不理想的他加强英语学习,到高中时,他的英语成绩已稳居班级前列,还获得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评湖南省级一等奖。
第一次试飞火箭那天,是他的生日。因雨天潮湿,燃料未能点燃,发射以失败告终。第二天,他和爸爸再次尝试。点火的那一瞬间,父子俩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咻——”火箭拖着尾焰成功冲上天空,成了张世杰最好的生日礼物。
合力托举
农村娃也能大胆追梦
追梦路上,张世杰从不孤单。
在农村,不少家长认为,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是“不学无术”,张世杰爸爸却十分支持孩子的梦想。跑网约车的他常常抽空陪孩子调试、试飞,工作再累,也会在休息时陪他去田埂试发射。经济并不宽裕的家里,还特意添了台新电脑供他查资料。
随着研究深入,花费也越来越大,发动机零件要3D打印,张世杰在二手平台找商家比价,并开始向班上的同学“众筹”。“这个借100,那个借50”,终于凑够了1700元,买了台二手3D打印机及材料。
学校的老师们也是张世杰的“好帮手”,生物老师偶然在朋友圈刷到他的发射视频,立刻推荐他加入学校科创组;张世杰所在的新邵二中,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却也专门腾出一间房做实验室,配备了指导老师,并提供3500元经费支持其项目。
周六的下午,张世杰常常独自泡在实验室。班主任龙艳娇看着他,感慨道:“一个农村小孩,竟然对火箭有这么执着的热情,我们都非常地支持他。”
火箭升空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2024年8月,北京。
“五、四、三、二、一——点火!”北京“水火箭科学日”暑期科普活动现场,张世杰沉着地按下发射键,自制火箭呼啸升空,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当天,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亲自为他颁奖,鼓励他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航天梦想。那一刻,他更坚定了这份热爱。
如今,张世杰已成功设计4款发动机、4款单极火箭、1款二级火箭,最高时飞到400米。一些科普机构主动联系他,采购了他研制的火箭模型用于教学。得益于这一项收益,他归还了此前借同学的钱,还结余2万多元用于采购其他设备和材料,继续投入造火箭研究中。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张世杰已有规划:“过去造火箭是追个人的梦,现在我想在专业课堂里扎扎实实地学,将来为国家航天事业添份力。”不仅如此,他还对乡村小学里的弟弟妹妹们说:“我想告诉更多农村孩子,敢想敢做,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绚丽的蔷薇。”
从田间土埂到大学实验室,张世杰的火箭梦,正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责编:蒋诗雨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