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说新闻丨远程亲子户外挑战?别变成朋友圈炫耀

  三湘都市报   2025-08-20 14:35:23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王珏  实习生 左震翚 刘嘉馨

31天,800多公里!8月17日凌晨,在南方打拼的湖南人吴广,带着10岁女儿和8岁儿子,徒步从深圳抵达了长沙。孩子的爸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没吃过苦,想锻炼下。

类似的新闻还有不少:7月27日晚,12岁的长沙少年叶宸和父亲结束了从新疆喀什到西藏拉萨的2500公里骑行回到家;13岁的星沙少年黄健坤历时22天,沿京杭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等6省市骑行2000余公里;四川绵阳一男子带8岁儿子用5天徒步150公里返乡……

每次接到这样的报料线索看到这类新闻,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我的心情很复杂,我很怕报道引来更多的家长跟风学样。因为远程户外挑战是把双刃剑,尺度把握不好就可能伤了孩子。

到底该怎么理性看待科学规划?

家长带孩子开展徒步、骑行等长距离户外挑战,其背后藏着家长对孩子抗挫折力、意志力培养的迫切期待,但若以教育价值为标尺衡量,需辩证看待其意义与边界——它可以是成长的磨刀石,却绝非标准答案,核心在于是否守住“安全底线”与“孩子主体”两大原则。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科学规划的长距离户外挑战,能为孩子带来课堂难以给予的“沉浸式成长”。三伏天里,800公里徒步中,孩子要面对脚底起水泡、日晒雨淋、体力透支等现实困难,这种体验远非“说教式鼓励”能替代,这是在亲历中传递书本外的“成长”。当他们在父亲陪伴下,从想放弃到坚持走完,获得的不仅是“抵达终点”的成就感,更是对“困难可克服”的具象认知。一路走来,孩子能亲眼看到不同地域的平原丘陵等地貌,南方水乡、北方民居等建筑风格,路边摊贩的叫卖、村民的问候等风土人情,这比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更鲜活。这一路走来实际就是自然与生活认知的“延伸课堂”。

其次必须警惕的隐忧是:别让锻炼变成伤害,这也是容易引发争议的焦点。出问题其实多源于部分家长对“挑战”的认知偏差——将“长距离”“高强度”等同于“有效锻炼”,却忽视了孩子的生理特点与心理意愿,导致“成长”可能异化为“伤害”。

总之,长距离亲子户外挑战本身并无对错,其价值取决于家长的出发点与执行方式。理性看待的核心是适度与尊重。真正能让孩子受益的挑战,必然是“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家长的期待为中心”。

家庭教育从来不是感动自己的苦行僧式表演,不是朋友圈里的花式炫耀,而是尊重规律、关注个体的细致引导。

只有当家长放下 “攀比心”,聚焦 “孩子的真实收获”,挑战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走多远的路”,而是在路途中,孩子是否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理解他人的付出”“感知生活的温度”—— 这些,才是远比“走几百公里”更重要的收获,这些才是真正可以受益终身的。

责编:罗璐

一审:王珏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