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0 10:51:25
青年夜校课现场
今年6月底的时候,团县委书记和我说,为丰富青年的思想理论素养,准备开设青年夜校班,邀请我去讲哲学课。虽然我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但对哲学的掌握也只是浮于表层,且已经很久没有读哲学类专业书籍,不知道能给青年们讲些什么,也清楚在辰溪这个湘西小县城喜欢哲学的不多。但盛情难却,且授课是与青年沟通的窗口,于是我答应了。
作为夜校哲学课,必须要通俗易懂,能让青年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哲学既有面上的俯瞰,也有点的顿悟,最后落脚点还是青年当下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以此为选题标准,我思考再三,决定讲《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知与不知”。
于是,我重新读《道德经》,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钱穆《中国思想史》、余秋雨《老子通释》及《顾准文集》、司马迁《史记》等,看他们对哲学和《道德经》的理解,这需要先见全豹而后才能窥一斑。也更像在搜集食材做一道菜,要原汁原味。
备课的过程比较漫长和枯燥,白天工作太忙,只能晚上和周末。我拟定了授课提纲,从哲学概念、哲学类别、中国哲学流派,到《道德经》历史背景,我是预设听众哲学零基础。在做充分的铺垫后,进而延伸到七十三章“知与不知”的认识论解析及人生启示。
我深有体会,人与人深层次的交流是思想认知。在交流时载体差异很大,走上台上课和坐在下面听课不一样,讲出来和写出来不一样,脱稿和念稿又不一样。我要尽最大努力把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和工作,是对我自己负责,也是对青年听众负责。
很快,课程如约而至。7月下旬周二的晚上7点,我走进了团县委会议室,也是图书室,环境很好。青年听众20多个人,年龄都在35岁以下,很多是认识的朋友,大家环桌而坐。课是从《西游记》中唐僧的开场白三句话切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三问,哲学的氛围感马上从青年们明亮的眼神里显现出来。而后,按课堂设计,我把自己对哲学相关理解简明扼要予以解读。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原文。意思简单明了,告诫人要明白认识的局限性。所有的实践都由认识所指导,而认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必然存在局限。人所犯的错误都是自以为是的自负所造成,即是“不知不知,病矣”。尤其在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当下,大数据推送更容易让人陷入并强化认知的偏执,为“不病”则需要“知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
在课堂的最后,我用“人是活在自己的认知里”这句话来结束。青年要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单维到多维,从单向到双向,从低维到高维。认知改变,行为改变,身边的世界就会改变。这样,在看待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我们就会适时低头、弯腰、蹲下身子,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面对急剧变革的人工智能,真正理解“双减”,跳出“一个人补习可以提高分数,所有人补习就是提高分数线”的内卷和焦虑。
我有点担心他们听不懂,可在随后的分享讨论环节,青年们的提问很具有挑战性。由“知与不知”拓展到怎样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人性和自然及社会生存法则的关系,探讨月盈则亏和女孩子能不能自己扭开矿泉水瓶盖,这正是思辨和辩证的本义。
哲学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思考习惯。这种思考的习惯,也就是冯友兰所说“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人才会更具有包容性,从而发现自己和别人,做到守己、适己、悦己,得到情绪价值安慰而身心平衡安定,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和建设世界,实现无用之用。
一堂青年夜校哲学课让我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点滴体悟,也是对自己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了自己的“知与不知”。同时,夜校课更多是让大家关注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内心世界,让青年开动脑筋,知道自己的“知与不知”,做到知行、知戒、知止、知足,做理性的实干家。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