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0 08:30:34
文|谭清红
初识黄亚洲老师,是在2014年秘鲁的第34届世界诗人大会期间。一群人刚踏入马丘比丘云雾,团长吆喝合影,黄老师手中A4白纸已落满字迹——诗两首,像印加古城墙缝生长出来的绿植,带着安第斯山脉特有的新鲜墨香。
黄亚洲老师的快绝非草率,而是他的诗心异常敏锐。世间的光影、声响、温度,稍一触碰,便能在他笔下炸开成句。
后得知,黄亚洲办着“亚洲学堂”,虽远在杭州,但我软磨硬泡,竟真的成了他门下弟子。学堂分文不收,我揣着两瓶好酒作拜师礼,转眼被另一个远道而来的冷师兄背包吞没,倒是那包湘莲,在老师黄亚洲掌心焐了焐,收下了——后来才懂,这恰似他的为人:拒浮华,纳本真。
课堂从无虚言。每季一次,半日时光。学员的诗文摊在桌上,人手一份。炮声隆隆,大家都是来讨批评的。初级学员先评,中级、高级再议,最后他来收尾。像场文字解剖课,初级学员的刀锋尚显滞涩,到他手中便成了柳叶刀,剖开皮相直指魂魄。当时我们脸上或许发烫,可等那点虚浮的面子碎了,捡起来的,才是作品真正该有的筋骨。就像他每天举荐更新的微信公众号《每日黄诗》专栏,不论作者身份,只认文字优劣,只要有动人的真,都会被他捧到聚光灯下。
2020年,我主编湘潭女作家们的《湘女梦》诗丛,请黄老师作序。他没半分犹豫,不多时就写好了序言《湘女有梦在文学》:“此番亮相,确有湘女的风度与力度,飒飒有声……”字里行间,带着对后辈的提携。
次年《湘女梦》诗丛首发,他又一口应下,携一众弟子赴湘助阵。来一次不容易,每一分钟都填得十分充沛。行李未卸,我们先去齐白石纪念馆、秋瑾故居转了一圈,他的灵感比脚步快,一边走在齐白石纪念馆内,一边就用手机语音轻声录写:“一方星斗,自然就应当出生于星斗塘,太合乎逻辑了!”“这颗星斗,其实是一颗自带发动机的流星。他八年远游,五出五归,以湘潭为圆心,画了一个大圈。他把半个中国的奇花异草,以及蟹啊,虾啊,都圈养在他的半径之内;他甚至认为一跳一跳的虾,就是这颗星球的心脏……”
旁人还在廊下漫游,他的诗已经乘着网络飞了出去。
首发式在湖南科技大学举行。他揭幕、讲话,晚上,又开了场诗歌讲座《诗歌写作的几个关键词》。次日上午,在湘潭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碧泉讲坛”上,他讲解“《中流击水》与红船精神”,面对新湖南客户端、湘潭电视台的镜头,他侃侃而谈,带着诗的韵律。
下午一点半,移师湘潭的这一季“亚洲学堂”严肃开课,学堂众弟子以及湘潭女作协理事汇聚一堂,先照例针对各自新作“互相炮轰”,仔细切磋,然后共享黄老师中肯的讲学与批评。茶歇空隙,每有“粉丝”请他合影,他就移步过来,笑得心诚坦荡;还有请他题字的,他也都笑吟吟奉上他特有的“黄体”艺术,丝毫不“端”。
其实,黄老师年过七旬,来湘潭拢共25个小时,一直马不停蹄。我也不忍心他那么辛苦,但他一如上了发条的钟,活成了诗句跃动的样子——把人生调成二倍速,连衰老都追不上他——他身形颀长,走路带风,说话如钟,一日两顿,不喝应酬的酒,大事小事,运筹帷幄,激情应对。
显然,时间于他,不是用来消磨的,而是用来追赶灵感的。
他对汉语诗歌写作,也是一种刻进骨血的狂热。他创立的“杭州市黄亚洲诗歌发展基金会”,连续七年开展“黄亚洲行吟诗歌奖国际大赛”,仅去年就有3900余人参加,6000首诗,但最后只评出16位幸运儿。他还积极组织、参与博鳌国际诗歌节、国际诗人笔会,把汉语诗歌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今年八月初,国际诗人笔会中国分会在湖北安陆成立,他的即席讲话《向伟大的汉语诗歌致敬》,其跳动的诗心打动着每一位诗人:“……我们是为诗而存在的,是为汉文诗歌写作而存在的,是为方块字的千奇百怪的组合与魔方的种种可能性,而存在的!”
话音落时,掌声如雷,像雨前的雷鸣,滚过整个会场。我上前献花,拥抱他,致敬一个伟大的汉语诗歌实践者、培育者、引领者。
安陆安排了半日采风,他歘歘写诗三首,每首都有亮眼的诗眼,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星。翌日上午我们逛安陆湿地,他在群里发现了我们的踪迹,问,“远吗,还在湿地吗?”而我们已赶到李白铜像处合影了。他便独自冒着酷暑打车,来到我们刚刚离开的“府河国家湿地公园”,不过20分钟吧,他的微信朋友圈已发了新篇:《安陆,府河国家湿地公园》。
我望着那几行字,望着这清晰的阳光切片,忽然想起初见时他笔下的诗——原来这么多年,他始终是那道闪电——快得让人惊叹,却又总能在时光里,刻下最亮的痕。
这就是我的老师黄亚洲,他与时间量子纠缠:他拼命追赶时间,时间也拼命追赶着他。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亚洲,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胡雪怡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