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0 08:20:37
文|向敬之
近日,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正在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晚上黄金时段同步播出,主题曲是由我作词的《千秋》——
茫茫西陲还记得,你如惊雷不停歇。中兴以勇,古稀赤诚血。谋国以直,孤山见忠介。
青青柳色西风烈,你如丰碑壮国界。湘上农人,百战英雄泪。书生死战,寸土皆守塞。
我们寻你身无半亩煌煌在史册,我们慕你心忧天下铮铮骨如铁。逆袭起,铸大业,风云涌,魂廉节。悠悠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难说。天地与你绝世的奇才,一生胜豪杰。

为何称他“一生胜豪杰”?因左宗棠在骨子里以读书人自许,一生以未能会试如愿而耿耿于怀,就连咸丰皇帝也感叹:“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
书生报国,是百十年来湖湘读书人的人生最大理想。他们胸怀家国,兼备天下格局,不计小我得失,阐释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经世致用、敢为人先。
岳麓书院走出的“国士”
湘阴人左宗棠,曾是八股文考试的积极参与者。他15岁参加长沙府联考,拿了第二,信心百倍,先后进长沙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
湘水校经堂,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新任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吴荣光捐银千两生息,与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在书院内择地创建,倡导汉宋并举、通经致用,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不课时文,成为湖南讲求汉学的重要基地。左宗棠于此读书,深受讲堂刊立的朱熹遗书“忠孝廉节”影响,七次蝉联第一,深得吴荣光赏识。
有这样好成绩的学霸,却三次进京会试都落第。幸运的是,他在攻读儒家经典之余,留意农事,遍读群书,涉猎历史、舆地、兵法、经济、水利等,刻苦钻研,修学储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经世致用论实践者,为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左宗棠18岁时拜访长沙学界翘楚贺长龄,获“以国士见待”。贺长龄是嘉道两朝名臣,政声显隆,编《皇朝经世文编》,名满湖湘,年长左宗棠27岁,但以尊礼厚遇之,贺熙龄也是左宗棠老师,对其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首倡商品经济的政界大佬陶澍,欣然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让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订婚。
然而,拿不到进士“凭证”,导致左宗棠只能屈居高官幕后。也引起了一些人忌恨构陷,险些使其提前出局。

“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樊燮与湖广总督兼协办大学士官文有裙带关系,获推举接任零陵总兵。因为慵懒,身为武官却不骑马,只坐八抬大轿,被讽为“轿子总兵”:“樊总兵阅兵——坐着看。”
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某日,樊来省城找巡抚骆秉章办事,骆让他去找师爷报告。樊急匆匆地来到左公馆,作揖行礼,但拒绝叩拜请安。
左宗棠非常不悦,大骂:“王八蛋,滚出去!”樊燮一状告到京城,少不了加料控诉,鼓动官文参与弹劾左宗棠是“著名劣幕”。
咸丰帝下令官文处理,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幸得郭嵩焘等仗义执言,肃顺等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南书房侍读学士潘祖荫上奏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让咸丰帝也密切关注“他有如许才,也须一出办事方好”。
咸丰帝找来左宗棠的同乡和姻亲郭嵩焘询问:“左宗棠所以不肯出山,系何原故?”还正告说:“当出为我办事!”加之肃顺、胡林翼等人策划,终于促成左宗棠出幕,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顺利接管王錱留下的老湘营,并不断招兵扩充为“楚军”,实现了其由师爷到大帅的逆袭人生。
左宗棠由此开启了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一路杀将过去。
对于此前沉浮一生,他有一个谦虚而又清醒的自我认识,希望于生前自谥“忠介先生”,说平生清廉耿直,无欲则刚,才智平庸,与世情多有抵触。但从不曾强迫别人来就范于我,也不曾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对一切毁誉、爱憎如同聋子盲人一样不闻不问。他对好友郭崑焘说:“毁我者不足以掩我之真,誉我者转失其实耳。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吾亦不理。”
当左宗棠真正开始报效国家,他是一个果敢无畏且思想开放的爱国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开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大力推进晚清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他总督闽浙任上,将仿制西方轮船视为“海疆长久之计”,主持创办福州船政局建造轮船,派出5批人留学英、法实地考察学习,创建两所学堂分别教授法、英文及轮船建造技术,储备培养了如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开篇,日军侵台,以福建船政大臣统兵驰台的钦差大臣沈葆桢,第一时间想到老上司、陕甘总督左宗棠最熟悉海防。而此时危机重重,左宗棠密切关注着西北危局。
“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左宗棠的才能,是湖湘英才们公推的。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胡林翼向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第二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特意约他于舟中相见。
二人湘江夜话,关于西北军政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他,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折,一再推荐其人才难得,称其为“非凡之才”“绝世奇才”。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入侵新疆,窃据天山南北自立“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沙俄乘机占据伊犁,英国觊觎南疆。阿古柏为了得到俄、英的承认,与之签订了不少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他们要瓜分中国西北固有疆域。
此时的清廷,“海防”与“塞防”之争还喋喋不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平定陕甘,对新疆的情况了解很多。他认为新疆自古以来物产富饶,说:天山南北两路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矿产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更在战略上极其重要,应趁英、俄尚未完全介入,及时止损。“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他主张“塞防”与“海防”并重,用战争争取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左宗棠长期在西北用兵,对西北形势了解多,慈禧觉得左宗棠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新疆是大清版图中很大的一部分,失去这样大的领土,她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加之军机大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从而使清廷下定决心,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大权,全力收复新疆。
此时的左宗棠年老多病,又经历了妻儿离世的多重打击,但他义无反顾地接受重任。通过富有谋略的筹饷筹粮,快速实现粮草先行,邀来已辞任归乡养母的刘典经营后方供给,左宗棠统帅由刘锦棠的老湘营、张曜的嵩武军、徐占彪的蜀军、董福祥的甘军等组成的六万大军,从甘肃肃州开启铁血西征。
出行之时,他随身抬着一口漆黑的棺材,表示不彻底收复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新疆全域,绝不生还。这一场景,正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中“舁榇西征”的动人情景,也体现了他“吾之此行,非为功名,实为天下万世计”的家国情怀。这位儒生大帅率领各族军民和爱国志士一起,秉持着国之疆域寸土不让的坚定信念,完成了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从国外侵略者手中收复祖国大面积领土的历史伟业。
左宗棠定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刘锦棠等夜袭黄田,继而攻克古牧地,一举收复了乌鲁木齐。后来收复玛纳斯,天山北路全部收复。左宗棠乘胜追击,分兵三路挥师南下,齐头并进,先后拿下达坂、吐鲁番等城,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至1878年1月2日,清朝军队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就在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伊犁归属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拒不承认内大臣崇厚与俄使私自订立的《中俄交收伊犁条约》,强调“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在古稀之年亲率大军,誓与死战,迫使对方签署《中俄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主权。
新疆全境收复,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左宗棠在新疆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后人曾写诗称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时至今日,新疆人民还在盛传左公威名,那左公柳绿荫依旧,惠及天山下的儿女。
同为湘中之人的王震将军曾评价说:“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塞柳长青”,这是左宗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豪迈见证,也是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守土卫疆并积极开发的精神丰碑——
问他,说他,一座孤山天地梁。留下一路柳色,绽放威武的光芒、诗画了南国,守卫在北疆。带给了人间正气凛然,都爱他生死利禄两相忘。
看他,传他,怀古倾囊今时亮。忠介一生无往,兵图农书著华章。孤勇壮山河,书生振国光。边疆的人们动情地唱,左公柳郁郁苍苍中华强。
责编:胡雪怡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