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杨辉:纳布鞋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09:25:55

深夜,我独坐灯下,翻开那本早已泛黄的相册。一张褪色的我们母子仨人的合影照片映入眼帘,照片里两个怯生生的小人儿,脚上穿着母亲亲手纳的青布鞋,那是母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物”,瞬间唤醒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纳布鞋,是过去贫困时期,为了节省开支,人们使用旧衣物的布料制作鞋底和鞋面的一种布鞋。纳布鞋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需要用浆糊将多层布料粘合成鞋底的形状,但由于布料遇水会分离,因此需要用麻线等材料一针一线地将布料缝合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纳底”。接着,将制作好的鞋底与用旧衣物制成的鞋面(表面通常会用新布料,如条绒布)在鞋面内部缝合在一起,使得表面没有针孔。这种布鞋既承载着家庭妇女对家人的关爱和期望,也是过去艰苦生活条件下的一种智慧创造。

纳布鞋,凝聚着母亲指尖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记得小时候,母亲们常将旧布料洗净,用面糊层层黏合,晾干后剪成鞋样,再用麻绳或棉线一针针纳出“千层底”,鞋底需三四十层布叠加,针脚需密实均匀,一双鞋常耗费数日甚至更久。每晚我和弟弟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时,母亲都会陪在身旁,一边督促着我们写作业,一边纳布鞋,母亲的手指很长很巧,来回穿梭着,忽然“哎哟”一声,我惊诧着朝母亲望去,只见针尖扎到母亲的手指,出血了,母亲朝我们笑了笑,把手指含在嘴里吮吸一下,便接着干活。母亲的手掌因常年用力纳鞋,磨出老茧,眼睛也在煤油灯下逐渐昏花。如今,每每回忆起母亲纳布鞋的身影,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既是传统手工艺的见证,更是母爱无声的流淌。每一双布鞋背后,都藏着母亲一生的辛劳与牵挂,也承载着我对故土与亲情的永恒思念。

纳布鞋,饱含着母爱的疼痛与深情的交织。布鞋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母爱的象征。因过度劳作,母亲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当时,农村家庭都过得很艰苦,我们也不例外,但母亲省吃俭用,宁肯自己受着病痛折磨,也从不让我们受冻挨饿。记得1984年秋天,母亲离世前的那些日子,也许是感应,或许是放心不下,母亲料到自己在世的日子不长了,强隐着病痛,夜以继日为我们纳鞋,一双又一双,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衣柜里。没过多久,母亲走了,带着满身的伤痛永远离开了我们,衣柜里满满的青青布鞋,浸透着母亲临终前的不舍与牵挂。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她的思念里,这种爱超越了物质匮乏的艰辛,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

如今,布鞋逐渐被现代鞋履取代,年轻人不再愿穿“老土”的手工布鞋,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然而,布鞋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每每从衣柜翻出旧布鞋,时常感叹“一寸黄土隔不断血脉相连”。布鞋如同无声的信物,让母爱在时光中永不褪色。

纳布鞋的技艺或许终将湮没于时代洪流,但母亲以针线编织的爱意,早已穿透岁月,成为我们心中最坚韧的“千层底”。每一双布鞋都是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书写着“走得稳、得远”的叮嘱与期许,更寄托着“踏踏实实闯天下”的坚定与豪迈。

纳布鞋,纳的是岁月、缝的是母爱。每每怀念母亲时,我都会再摸一摸母亲亲手缝织的青布鞋,让记忆里的煤油灯永远明亮,让思念与感恩的暖流再次流淌。

(作者杨辉,男,湖南省洞口县人,1993年 12 月入伍,1995年4月入党,2022年转业回湖南长沙工作,现就职于湖南某省直单位,曾在各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100多篇)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