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一岗多能需求 怀化学院锻造新媒体传播“多面手”@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   2025-08-19 10:09:52

原载于《湖南日报》8月19日11版

徐 晶 廖安宜 吴晓丽

“这是一次技能的全面提升,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政教育,我感受到学校对我们的悉心培养,也更加明确了肩上的社会责任。”日前,刚从《红军长征在怀化》系列专题片摄制现场回来的怀化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王偲璇感慨道。去年12月,该校启动系列专题片《红军长征在怀化》摄制项目,师生们将深入湘鄂渝黔桂边区、怀化13个县市(区),探寻红军长征的纪念场馆、旧址遗迹,采访亲闻者、党史专家等,用影像追溯红军长征在怀化的足迹,用镜头讲述红军长征在怀化的动人故事。这场“红色之旅”不仅是师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鲜活案例。

“一岗多能”:确定“多面手”产出目标

虽然各领域、各行业对新媒体传播人才都有较大需求,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常忽视这种差异,人才培养同质化有余、差异化不足,还常面临“学用脱节”的尴尬:学生学了满肚子理论,却难以应对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积极落实新文科理念,找准领域求精准,差异发展求特色,按照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路径,对接特定领域的用人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制定学习产出标准,将产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主线。”怀化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姚劲松介绍道。

从办学定位与实际出发,学校找准市县融媒体中心、基层单位、中小微企业的新媒体传播人才需求。调研发现,受编制、规模有限等因素影响,一岗多能是其核心需求。“通俗地说,就是沉得下、吃得苦、干得好的‘多面手’。”曾获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的石光辉教授概括道。

网媒专业对接这些核心需求,设计了培养目标,并制定学生学习产出的标准,形成职业道德规范、传媒理论认知、图文内容生产、视听内容生产、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媒体营销传播等8个毕业要求19个分解指标点,以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交叉融合”:打造“多面手”知识结构

学校牢牢把握课程体系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对接产出标准,突出学科间交叉、学科内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聚焦“多面手”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将来自新闻传播、艺术、中国语言文学、工学4个学科10个专业的课程“混搭”“融汇”在一起,打造了一套实用、管用、够用的课程体系,涵盖通识教育、全媒体技能、全媒体内容生产、新媒体营销传播等9个课程群。

在这一课程体系下,学生普遍掌握摄影摄像、数字音视频制作、图文内容生产、融媒体创作、创意策划、营销传播等专业技能。“我们的课程安排是真的好,让我们同时拥有策划、拍摄、剪辑、运营等能力,能够又快又好地适应县融媒体中心的岗位要求。”已成长为芷江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业务骨干的韦妹感叹道。

“产出导向”在一门门课程落地生根,新媒体类专业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示范课等优质课程9门次、示范教学团队1个、教学平台4个。教学团队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等教学竞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一体两维三阶”:练就“多面手”实战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将实践定位为应用型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的贯穿性力量,对接产出标准,激活校内外资源,协同构建“一体两维三阶”实践体系,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将模拟实训、全真实训两个维度的实训项目序列化、层级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全媒体技术使用、全媒体作品生产和新媒体创意传播三个层级的能力。

在有组织的实践中,学校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情境任务导向的课内实训、多种自媒体运营轮训、影像艺术节作品创作、真题真做的学科竞赛等多层级的模拟实训,还提供了校园融媒体平台与服务项目、企业/媒体校内工作站、生产性实训项目、职业化实训平台等多层级的全真实训。学生经过两个维度的多层级实训,实现100%有公众号推文、视频作品、广告作品、新闻作品等,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78项、一等奖16项,省级385项、一等奖52项。近三年,每年获2-3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连续为学校赢回全国优秀院校奖。

“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贴近实际需求,让我在技术领域形成优势,在创意等其他领域也能大展身手。”2025届网媒专业学生易攀说。在校期间,他累计发表45篇文字新闻、80个宣传视频和5期广播节目,策划导演了1台大型晚会,参与8场直播活动,并斩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10项。芒果TV的实习经历更是让他积累了经验。作为“全能型选手”,他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多家单位向他抛出橄榄枝。

学校扎根五溪大地,面向地方或企业的新媒体传播需求,每年设计或引入近2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任务与工作场景,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代表性项目如市旅发大会宣传片、非遗系列专题片、市脱贫攻坚系列专题片等。师生共创的政论片《通道转兵》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播出。

“三个融合”:铸就“多面手”职业品格

学校充分激活各教学环节和育人载体的育人效力,以育人产出为导向,探索形成“三个融合”育人路径,培养“多面手”所需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

“课程思政要润物无声”。学校强化价值引领,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形成课程思政“四度”建设举措,即加力度,课程思政贯穿始终;拓宽度,丰富思政内容供给;讲温度,精选载体润物无声;增强度,驱动学生自我体悟。同时,加强成人教育,将专业能力与公共能力相融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合作反思、自我规划等公共能力培养。“在《留住乡愁》系列纪录片拍摄中,我们走出校园,深入到36个传统村落中,虽然过程艰苦,但团队没有一个人放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社会、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温度、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参与创作的学生李圣姿回忆道。通过类似实践,学生完成了德育层面的自我体悟、自我教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大幅提高,“一岗多能”所需的职业品格、劳动精神有效提升。

“风大雨大,勇敢去闯!”这句歌词来自师生共创的专业之歌《彩虹梦想》,传递着不惧风雨、敢创敢拼的专业气质。学校突出以文润心,将新媒体行业文化、行业精神融入到便于传播、乐于接受的专业口号、专业歌曲、专业MV、专业品牌活动等专业文化载体中,实现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相融合,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职业认同,培育“一岗多能”所需的精神品质。相关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责编:周嘉晨

一审:周嘉晨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