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杀敌去”——抗战岁月中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 | 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07:16:2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娜 昌小英 通讯员 夏建敏 付勇

8月14日,“80后”青年导演刘昉,将一张复制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六期学员录取通知书,递到父亲刘力平手中。“刘汉煊”三个字甫一映入眼帘,刘力平双手颤抖,泪水滚落。“三伯父,我们终于找到您了!”刘力平声音哽咽。

1938年,21岁的新化籍青年刘汉煊,揣着一纸通知书毅然投笔从戎,从此消失在战火硝烟中。家人苦寻无果,直到今年刘昉因拍摄任务来到武冈,才在中山堂后的学员名录墙上发现伯爷爷的名字。经档案系统比对,确认刘汉煊在徐州会战中殉国。

从1938年3月到1944年10月,黄埔军校在武冈开办第二分校,共办学7年8个月,培养学生、学员23052人。其中95%的人与刘汉煊一样,毅然走向抗日杀敌的战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武冈。而今,在法相岩太保洞穹顶上,“好男儿杀敌去”的题字仍鲜红夺目,映照往昔峥嵘岁月。

1.从武汉到武冈,黄埔师生千里南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南京沦陷!”“南昌沦陷!”“武汉告急!”山河破碎,国土沦陷。1938年1月,日寇沿长江分两路进逼武汉,形势危殆。为保存军事教育的火种,驻武昌南湖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1000余名师生,在主任李明灏、政治部主任刘公武的带领下,毅然踏上南迁之路。

(1942年2月8日,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十八期十三总队一大队第四队全体官生合影。

“师生们从武昌坐火车到湘潭易家湾后,徒步抵达邵阳,短暂停留2个月后,又迁往武冈。”军史学者、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研究专家陈重阳介绍,师生们穿越战火,躲避敌机轰炸,一路风餐露宿,终抵达武冈。

选择武冈办学,因为这里东拒长沙、宝庆,南扼衡阳、桂林,西挽云南、贵州,北控怀化、芷江,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坚固的城墙、资江的环绕,让武冈宛如一座天然的军事堡垒。物产丰饶的大地又能为师生提供充足的粮饷,是理想的办学之地。

到武冈后,李明灏将第二分校本部最初设在茅坪里的陆家大院(今花园巷,即原武冈县伞厂)和张家花园(今武冈三中),利用城东郊法相岩和二邓先生祠东侧荒地,率师生修建校舍。教学点则依托分布在武冈城周边的祠堂来设立,最远的位于120里外的山门镇。他们还充分利用地形资源,把天然形成的法相岩下的溶洞作为军火库和印刷厂,让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军校。

尽管教学条件简陋,但第二分校的机构设置却十分健全,职责明确,管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为适应战争需要,李明灏提倡“叫花子式”教学,着重训练学员们忍饥挨饿、耐寒抗暑的坚韧意志。第十七期学员杨泽涵回忆道:“学员们有铁床却不能睡,只能自编草垫,躺在冰冷的地铺、通铺上;有胶鞋却不能穿,只能自编草鞋,哪怕足底磨出水泡、鲜血直流,也毫无怨言,苦中作乐。”

分校还将课本知识与野战实践紧密结合,训练内容涵盖各种地形地物的利用、敌火下的滚进与匍匐前进、恶劣气候中的射击与运动及夜间接敌运动等。演练不合格的学员需要从头再来,每个学员还要轮流担任指挥员,锻炼指挥才能。系统严格的训练,让第二分校毕业的学员本领过硬,分配至部队后能立即带兵作战,战场适应力极强,深受各战区的欢迎。

(课堂学习。

1939年秋,第二分校扩大招生计划,第十七期同时招训4个总队,学员超5000人,人数居当时全国黄埔军校各分校之首。当年,该校在全国军事学校校阅时,学术科受测成绩及生活纪律均为优等,荣获该年度军事学校校阅第十七期组第一名。第十七期学员熊达五回忆:“知识青年纷纷涌入武冈,附近石羊桥、公堂上、高沙、山门地区各姓祠堂都被征用一空,武冈地区一时也繁荣无比。”

(学生开展地图测绘学习。

从1938年3月到1944年10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武冈共办学7年8个月,从第14期办到第19期,另办有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及补训总队,总毕业学生、学员23052人。第二分校的学员数量仅次于同时期的成都分校和西安第七分校,位列全国第三,为全国抗日战场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1944年10月,第二分校合并到成都分校,武冈办学宣告结束。

2.“好男儿杀敌去”,95%的学员奔赴抗日战场

走进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陈列馆序厅,一幅“好男儿杀敌去”的巨型油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幅油画以雪峰山抗战为背景,生动地展现黄埔军校学生奔赴抗战一线、英勇杀敌的壮烈场景。

“国难当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学员们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在黄埔军校第二分校陈列馆,讲解员周香英告诉记者,该校95%的学员毅然走向了抗日杀敌的战场。

2018年,在武冈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武冈黄埔同学会组织专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将黄埔军校第二分校23052名学员名单收录齐全,并汇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同学录》,在中山堂后建成名录墙,供后人祭奠追思。

展厅一楼,陈列着1938年创办的《战斗日报》和1941年创办的《武冈月刊》。两份报刊留存部分报道,书写着战争的惨烈,展现学员们的英勇无畏——

第十七期学员褚定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率孤军与日寇昼夜血战,直至全部壮烈殉国。他在牺牲的前夜,写下遗书,表达以身殉国的决心:“此非常紧急之时……弟与阵地共阵亡。”

第十五期学员薛锐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率军与日寇在磨盘洲激战三昼夜,头部负伤后仍不下火线,包扎伤口后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

1941年1月,湘北第二次会战正酣,在影珠山,军官训练班总队第四期第二大队第七队学员严俊明在黄沙街指挥作战。为洞察敌情、便利指挥,他站在高处,却遭到日军猛烈射击,不幸牺牲。

1945年湘西雪峰山战役期间,第十八期第七总队政训处教官钟士奇带兵追击日军。为掩护群众转移,他身负重伤被俘。日寇残忍地将他的眼珠挖出,双耳割掉,并剖腹将内脏挂在树上。

“见诸报端的第二分校学员事迹,只是那段激荡岁月感人事迹中的冰山一角。”周香英讲解道,第二分校的大部分学员毕业后作为基层军官补充,直接奔赴全国抗战前线。其中,湘北长江两岸的第六、第九战区是中日双方较量的主战场,战况尤为惨烈,也是第二分校学员被分置的主要区域。他们大多在前线担任排、连、营长,参与最艰苦的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国家的尊严。

如今,“好男儿杀敌去”这六个草体大字依然留在武冈市法相岩太保洞洞顶,色泽鲜艳,历久弥新。据悉,这六个字是第二分校学员李向武毕业即将赴抗战前线时所书,这也成为了二分校学员走上前线时的铮铮誓言。

(法相岩现存“好男儿杀敌去”字样。

3.硝烟虽去,精神犹在

在武冈二分校众多教官中,倾向共产党或本身就是共产党员的不在少数。例如继任政治部主任沈清尘(原名沈沛霖),于1926年加入共产党,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后长期在军校任职,培养了大批抗战将士。

李明灏将军曾在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爆发后,成功营救70余名共产党员,后曾三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武冈中山堂现状。

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公武将军在1949年时积极推动湖南和平解放,成为湖南社会和平运动的核心人物,1962年湖南省认定刘公武先生为起义人员。

二分校任上校战术教官的刘冠士于1920年投入广州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官学校二期学习,大革命时期在李富春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父亲1926年冬随军北伐,在围攻南昌战役中敌弹从左乳边穿过胸膛。”刘冠士之子刘厚立介绍,1940年,李明灏把刘冠士调到武冈,直到抗日胜利。刘冠士在该校教官任期内,除完成本职任务外,还与青年教师刘国源、刘恢佑等创办延光小学和延光中学,惠泽乡邻。

办学之余,1939年,李明灏又联谊地方名流、开明绅士,在武冈创办湖南私立初级洞庭中学及和平小学,后更名为“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学”,成为现武冈二中的前身。招收学生除军校子弟之外,也有武冈本地和邵阳、洞口、绥宁、新宁、城步的部分学生。该校教师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及进步人士甚多,故思想进步,学风特优,创建仅3年后,学考成绩就名列全省第一。我国著名编辑龙世辉、著名历史学家周清澍、音韵学家唐作藩、生物学家刘筠等,都是从洞庭中学走出的杰出人才。

硝烟虽去,精神犹在。

8月15日上午,武冈市迎春亭街道办事处荷塘小镇上空乌云密布,仿佛在为80年前那段英勇的抗战往事垂首哀悼。当天,由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刘晓题词的“湘西会战武冈抗战纪念碑”揭幕仪式在此举行,黄埔后代、志愿者等100余人到场祭奠追思,缅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1945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夺取芷江的湘西战役。5月5日,日寇全线溃退,部分人员回窜武冈扶冲。从5月7日起,经过三天三夜激烈战斗,敌军最终溃败。刘晓在现场动情地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当年我父亲刘公武与李明灏一起将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的师生带到武冈。我追随父辈足迹,多次来到武冈就是希望后代铭记历史,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近年来,武冈市投入近亿元修缮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旧址,复原了1939年的教室、宿舍,新建“黄埔二分校学员名录墙”“红色武冈”文化长廊等,并于2024年将法相岩公园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在申报4A级景区。

武冈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刘钦介绍,2024年,二分校旧址接待游客47.6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3.2亿元。2025年上半年,武冈红色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7%,其中“黄埔主题研学”约占41%。

(本版照片均由武冈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供图

责编:昌小英

一审:昌小英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