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乐 湖南日报 2025-08-18 20:56:4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严丽 李盈
监护仪的滴答声是背景音,呼吸机的节奏是主旋律。这里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离死亡最近,离希望也最近的地方。令人意外的是,掌管这片“生死战场”的科主任张丽娜,身上却带着一种与紧张氛围看似“格格不入”的沉静与温柔。语调平和,步履从容,白大褂下的裙角随着步伐轻摆。
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的光环,就落在这样一位有着柔美外表的女性身上。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跟随张丽娜查房,感受她用细腻的柔情与精深的技艺,托举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指尖的温度:冰冷仪器之间的暖关怀
8月14日上午8时许,张丽娜的脚步停在陈爷爷床边。
78岁的陈爷爷因严重脑外伤已昏迷月余。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和干预,张丽娜不再满足于监护仪上“平稳”的数据。她轻柔地掀开老人的被子,按了按老人的小腿,观察其皮肤温度、颜色、弹性的细微变化。
“陈爷爷,醒醒,睁开眼睛让我看看。”张丽娜轻拍陈爷爷肩膀,轻声唤道,声音像一溪清水在石上流过。可是,陈爷爷没有反应。
她把手塞进老人手掌下,屏息凝神。几秒后,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的肢体对刺激有轻微回缩,诱发电位的N20存在,这是神经传导通路有反应的信号,说明他有最小意识状态,我觉得有苏醒的可能。”
她立即叮嘱管床医生:“把神经康复和肢体康复都加上,多帮他做下康复训练。”极致的观察和精细的部署,为陈爷爷的康复点燃了希望。
张丽娜查房是个“细节控”,她会在管床医生汇报病情时边听边提问,会调阅病人头一天晚上生命体征数据概览进行分析,会用手背感受病人鼻饲管的温度,会留意病人喉咙里的痰丝是否清洁到位……“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可能都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一定要多留心!生命不可复制,我们要敬畏它。”她对医护人员说。
都说重症医生有十八般武艺,而张丽娜却希望“一样都不用最好”。她认为,如果能通过精准的预判和干预,让患者避免出现那些需要高强度生命支持的情况,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思维的锋刃:快速决断背后的慢积累
“昨晚的血压持续偏低。”在65岁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女患者床边,管床医生面露忧色。
张丽娜的查房节奏陡然变化,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患者全身:颈静脉充盈度、四肢末梢温度、胸廓起伏……“液体出入量?乳酸?中心静脉压?血常规?电解质?”她连续发问,数据在脑中飞速整合。
张丽娜停在患者略显肿胀的右下肢旁,手指沿大腿内侧轻轻按压,一处不易察觉的凹陷显现。
“深静脉血栓?”“容量过负荷?”有人猜测。
张丽娜拿起超声探头,涂抹凝胶在患者腹部。屏幕上的剑下心脏平面,下腔静脉纤细,随着呼吸剧烈塌陷,心室腔狭小,心脏跳动强劲。“容量不足!”她迅速得出结论,“肿胀可能是表象干扰,核心是有效循环血量不够——我们被表象迷惑了。”
“重症医生要有抓主要矛盾的能力,要善于从广泛信息中梳理出最核心的病因。”这是张丽娜反复强调的“第一性原理”,“纵有10件事要做,也要知道眼下最要命的是哪个。”
ICU里的患者大多无法自主交流,医生要在大量数据中抽丝剥茧,解开患者的生命谜题。然而,数据庞杂、计算繁复、变化莫测,医生拥有的解题时间少,解题速度必须快!
“快速的决断力来源于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张丽娜坦言,从学医开始,她坚持每晚花两个小时看书看文献,至今基本没断过。为了掌握一项救命技术,“下班后扒拉两口饭又回到医院练习到凌晨”是常态。无数个夜晚的复盘、对比、凝练,让她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处乱不惊,在风暴中心做出清晰、关键、有时甚至是“冒险”但必需的决策。
心中的远方:短期处理之外的长期主义
一位40岁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是从地方医院转运上来的。“心率慢、血压高可能是颅内高压的表现。哪些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张丽娜目光专注,一边查看患者颅脑超声脑血流的状况,一边抛出问题。
“颅内动脉血流没有问题,颅内静脉回流障碍、脑脊液动力学障碍需要排查。血小板下降,有没有感染迹象?今天再重点关注一下……”张丽娜详细做着医嘱,并鼓励团队成员,“所谓的罕见病情有时并不是真的罕见,只是大家还不认识而已。不着急,我们一起看看。”
为了不断提高团队快速识别和诊断疾病的能力,张丽娜查房前会组织大家开展晨会学习,下午1时至3时也会带领团队研读文献。不仅如此,她还深知提升基层重症能力的重要性。
“基层是第一个关卡,如果能够充分及时处理,对患者愈后大有益处。”在她的电脑屏幕上,常显示着“湘雅重症大讲堂”的直播界面——这个由她2020年牵头的全开放公益性平台,每周为全国尤其是基层医护输送知识。
线上不够,更要“沉下去”。两年多来,她的足迹遍及湖南14个市州,平均每地往返3次以上。她积极参与“千县工程”,“只有亲眼看到他们的瓶颈,才能真正帮他们建立‘重症思维’。”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一些重点帮扶医院的重症患者上转率显著下降。
她坚信:“基层医生渴望提升。只有他们强了,生命的防线下沉了,才能真正守护万家安康。”
【记者手记】
强烈的反差,奇妙的融合
周阳乐
2020年,初次采访张丽娜时,她是抗疫前线的“战地玫瑰”。电话那头传递的果决气场,让我在脑海中勾勒过许多刚毅的形象。未曾想,踏入她掌舵的ICU,迎面而来的,竟是这样一番温婉与柔和。
她的存在,与ICU里呼吸机的嘶鸣、监护仪的尖啸,以及无形中弥漫的生死时速,形成了强烈反差。然而,跟班一日下来,我却发现,这反差并不割裂,而是一种奇妙的融合——她的“静”,是风暴眼中洞察本质、精准决策的定力;她的“细”,是在庞杂数据与无声躯体间抽丝剥茧的智慧;她的“柔”,是面对脆弱生命时,敬畏与悲悯交织的底色。
无论是在武汉金银潭的紧张时刻,还是在湘雅ICU的寻常一日,她的目标从未动摇:不计代价,守护生命。这份静水流深、以柔克刚的力量,不正是在生死竞技场上,对白求恩精神最生动、最深刻的当代诠释吗?
监护仪的滴答声,依旧在耳畔回响。只是此刻听来,更像生命在温柔守护下的有力搏动。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阳乐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