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8-18 19:32:09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叶竹 田甜 视频/王珏
青春年华,以脚步丈量最深处民情;而立之年,用生命做“人民公仆”最纯粹注解。
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青年共产党员、岳阳县毛田镇人民政府应急办原主任李东,代表湖南当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李东生活照。)
“虽为微光,亦要尽力燃烧,我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基层岗位上接力那份不凡的赤诚。”8月18日上午,毛田镇人民政府所有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节目回放时,一名基层干部写下感悟。大家的思绪随着镜头回到一年多前,那个悲壮的夜晚——2024年7月1日,李东在防汛一线“托举”两位同行落水的同事上岸后,英勇牺牲。
在群众、同事们心中,李东的三十岁人生太短,短到来不及成家立业;他的四年基层路却很长,长到装得下一座大山。
靠双脚迈入老乡心田:“背老人就像背着自己的亲人”
2020年11月,李东考录为岳阳县乡镇公务员,分配在毛田镇政府工作,先后任党建专干、组织干事、劳动站站长、应急办主任。
镇劳动站站长是李东任职时间最长的岗位,这也是和村里的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岗位。为了让群众少跑路,他坚持把服务“送上门”。
在镇政府办公楼的公开承诺墙上,李东写下的承诺是:“谦虚谨慎、尊重他人,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和你的聊天对话框还停留在2024年7月1日上午,我原本要去县里办业务,你提醒我暴雨开车注意安全,而我还没来得及对你说一句你也小心。”毛田镇党建办组织干事李效时常会掏出手机回看朋友圈,她在李东牺牲后写下的那段话。每看一次,她都会后悔,为什么没有叮嘱曾经并肩的“战友”注意安全。
被李东所救的续铄文说:“东哥最怕麻烦别人,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来镇里办事,他会主动找我们借车接送。”“他总说想买辆SUV。”同样是被李东从洪水中托救出来的同事侯云凡,望着镇政府停车场回忆道,“他说底盘高能多捎老乡,后备箱还能放父亲的轮椅。”
在毛田镇的几年,李东一直没买车,走村串户都是用双脚丈量崎岖山路。从镇政府到孟城村、黄道村、小港村等处的山路全靠步行。村民总见一个背着黑色大书包的胖小伙拎着矿泉水瓶,汗透衣衫地出现在村口。
孟城村村委会主任罗文华介绍,“李东从镇政府到我们这里单程步行至少一小时。”
黄道村村民廖良华哽咽道,当年家中两个学龄孩子无法落户,李东往返镇村数十趟,跑医院、派出所收集材料,“最后他把户口本递给我时,脚上全是血泡。”
更让大家难忘的,是李东背着老村民时微驼的背脊。2022年酷暑,腿脚不便的老人在镇便民中心办完手续,需到500米外银行“刷脸”认证。“来,趴我背上。”李东蹲下身。返回时,他的蓝色制服被汗水浸成深黑,贴在后背上。多位同事回忆,“他背过十几个老人,就像背着自己的亲人。”
负重前行:“东哥的笑最有感染力”
“东哥的笑最有感染力。”李效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李东搂着同事做鬼脸,眼睛弯成月牙。
熟悉后,大家才发现李东笑容背后的沉重。李东家住在岳阳市岳阳楼区简陋的老房里。高三那年,李东的父亲因车祸高位截瘫,母亲打零工维生。
上大学时,李东一边学习一边兼职打工赚生活费,还负责团委工作、担任班长,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当时我们有助学款项,东子作为班长,觉得自己不是班上最困难的人,主动把名额让给了更困难的同学。”李东的大学室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13级法学院校友伏思博回忆,室友们都会帮李东留意周末兼职的机会,“他白天把学习、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处理团委、班级、合唱团的工作。”
“压力确实很大,但是他的心态特别乐观,喜欢唱歌。”伏思博记得,室友们毕业之后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东子为了照顾父母,选了距离家比较近的工作。”
工作后,李东每月工资大半补贴家用。周末若未加班,他必赶早班车回家,给父亲擦身、按摩、换尿袋。
为省钱,他只买反季打折的衣服。同事发现他两件羽绒服肘部磨得透光,悄悄买新衣送他,他却转送给村里的孤老,“我年轻,冻不着。”
村民含泪追忆,“他说天晴就送我回家”
“要是那晚我能留他们住下,就不会出事了。”回想起李东,71岁的李细细用袖口不停拭泪。老人至今仍记得李东四次上门劝她撤离危房的模样,“他说天晴就送我回家,那么好的伢子啊。”
(8月18日,毛田镇人民政府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节目回放。)
而今在孟城村,李东的名字化作更多行动。村主任罗文华在办公室挂起应急路线图,标注所有隐患点;曾被李东背去办事的老人成立巡查队,每日沿河记录水位。
2024年7月3日黄昏,当搜救队在下游三公里处找到李东遗体时,500多名村民已在雨中静候三小时。灵车经过镇政府门前,商铺店主、田间归来的农人、被背过的老人聚成千人长队。鞭炮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那是湘北乡村送别至亲的礼遇。
民心是杆秤,称得出灵魂的重量。
毛田镇党委书记孙荣华介绍,李东每年都联系不同的村,而且联系的村都比较远。“距离远的有15公里左右,近的也有6公里,他都是真心实意地走访每个村,去帮助每一位困难群众。”
了解到李东的家庭情况,正好有慰问困难党员的指标时,孙荣华和分管副书记商量将指标给李东。李东一口拒绝,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遇到新来的年轻干部没来得及准备生活用品,李东也会悄悄地买好送到同事房间。
孙荣华记得,找到李东遗体时,所有的镇机关干部都在叹息,“毛田失去了一个好干部,失去了一个好党员,失去了一个好同事。”
被印在民情走访笔记本上,基层干部以他为镜
“放宽心,慢慢来,不要急。”这是李东在工作中的“口头禅”。毛田镇党建专职副主任肖子昌回忆,就在李东出事的前不久,有一晚要去村里巡查。“我担心一户群众没有转移出来,那户群众住处偏僻。21时许,李东正好在办公室加班,我就和他讲了这件事。他放下手上的活,陪我到那户群众家里去确认,回来又接着加班。”肖子昌说,李东就是这样,在同事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采访中,数名同事在讲述中忍不住潸然泪下。
同事刘锐在朋友圈写道:“当我看你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走路带风时,你从来没有抱怨,总是一脸笑容。当我有事找你时,你总是很耐心地解答和帮助我。当每年度公务员打分测评中,我第一个勾总是投给你的。我的好同事东东,你是人民的好公仆,政府的好干部,抗灾中的英雄。”
“他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其实很大,释放的途径就是喝喝奶茶、唱唱歌,我们很喜欢听他唱歌,尤其是《阿里郎》和《悟空》,他也很愿意分享美好给别人。”续铄文喃喃说道,“他总是这样的。”
生前,李东把村民放心上;危时,李东让同事先走;身后,李东的笑脸被印在基层民情走访笔记本上,记在了人们心中。如今的毛田镇,基层干部们都以李东为镜,用滚烫的初心化解民忧。
责编:许利文
一审:叶竹
二审:朱蓉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