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魂铸天山:从光影史诗看家国担当的千年脉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21:37:31

文|蒋新建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笔下的诗句,曾将清末湖湘儿女戍边的赤诚刻进天山戈壁的岩层;而今湖南广电以三年心血淬炼的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更以光影为炉、史实为坯,重铸那段“金瓯无缺”的壮阔史诗。当63岁的左宗棠在镜头里高擎帅旗,当湖湘子弟的马蹄声穿透百年风沙,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热血,恰如天山融雪,在华夏大地的脉管里奔涌不绝。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由无数抉择与担当织就的鲜活肌理。纪录片对“收复新疆”的还原,最动人处正在于撕破“抬棺出征”的传奇滤镜,直抵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褶皱里。彼时的清王朝,正站在“千古未有之变局”的悬崖边:新疆大地,阿古柏在英俄暗中扶持下割据天山南北,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伊犁,英国势力借通商之名觊觎南疆;朝堂之上,“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如剑拔弩张——李鸿章主张“暂弃新疆,专顾海防”,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而左宗棠拍案而起的呐喊,至今仍震得历史嗡嗡作响:“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这声呐喊的背后,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骨血在燃烧——从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担当,到曾国藩“扎硬寨、打硬仗”的坚韧,湖湘子弟从来相信:家国大义,不在空谈,而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践行。

纪录片以《危机重重》《黄沙百战》等章节,层层剖开这场决战的“缜密骨架”:为解“兵未动,粮先行”之困,左宗棠坐镇兰州创设“西征粮局”,从江南到西北开辟五千余里粮道,每一粒粮食都浸着“转输万里不叫苦”的执着;为破“军费匮乏”之局,他顶住“借洋债会丧权辱国”的攻讦,与洋商反复博弈,最终以“息银虽重,国体无伤”的底线筹得军费;为应对国际变局,他一面派刘锦棠整军备战,一面密切关注英俄交涉,在“以战促谈”的战略里藏着“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湖湘智慧。那些被镜头放大的细节——案头奏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沙盘里反复推演的进军路线,与曾纪泽“多争一分,国家即少受一分损失”的外交电报往来——无不印证:收复新疆从不是一人的孤勇,而是一个民族在危局中“守土有责”的集体觉醒,是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边疆大地的生动注脚。

历史的厚重,需借艺术的温度方能直抵人心。这部纪录片的精妙,正在于让冰冷的史料长出血肉,让百年前的人物眼神有了光。技术的革新为真实插上翅膀:4K超清镜头下,天山的雪粒折射着戍边将士的寒芒,戈壁的沙纹记录着战马踏过的蹄印;基于芒果大模型训练的清代场景微调模型,让AIGC生成的“伊犁谈判”场景有了呼吸感——沙俄外交官的倨傲眼神,曾纪泽紧握的拳峰,烛火在窗纸上投下的晃动光影,都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张力。但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人”的深刻凝视。

镜头多次聚焦左宗棠的“矛盾”:他可以是“朔雪炎风何所惧”的铁血统帅,西征路上听闻妻离子散的噩耗,转身时红透的眼眶却泄了软肋;他是“荡涤尘氛、复我山河”的誓师者,深夜批阅奏折时,指节因年迈而微微颤抖。这些被艺术放大的细节,撕碎了“完美英雄”的假象,却让“家国为重”的抉择更显沉重——当个人的悲戚与民族的存亡相撞,他选择将前者折叠进帅旗的褶皱里。更难得的是群像的铺展:刘锦棠在收复后的废墟上屯田,锄头起落间播下的不仅是麦种,更是“守边即守家”的信念;魏光焘创办博达书院时,在黑板上写下“湘水天山一脉牵”,让湖湘的文脉与边疆的风沙相撞相生。这些艺术化的呈现,从不是对历史的虚构,而是以共情为桥,让我们读懂: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具体的抉择里,在“小我”与“大我”的撕扯中,最终选择“以身许国”的滚烫初心。

历史的回响,从来都是为了照亮未来。纪录片最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在于让百年前的“湘魂”在当下焕发新的光芒。1949年的天山脚下,宁乡人陶峙岳率十万大军和平起义的通电里,藏着与左宗棠“寸土不让”相通的赤诚;浏阳人王震带着“向新疆进军”的号角穿越戈壁时,马背上的地图与百年前左宗棠的西征路线隐隐重合。20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歌声里,有湖湘女儿“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豪情——她们中有人成了第一代戈壁母亲,有人在荒原上开出第一所学校,把左宗棠“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愿景,种成了实实在在的绿洲。

新时代的援疆路上,这份情缘愈发浓烈:湖南1300多名援疆干部跨越三千里,把“经世致用”的湖湘基因注入边疆建设;“红石榴”医疗队背着药箱奔走在绿洲,让“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在听诊器里共振;库木塔格煤矿的机器轰鸣,是“产业援疆”的新乐章,也是对左宗棠“边疆兴则国家安”的当代回应。这些身影,与百年前的湖湘子弟隔空相望,共同写就“湘水天山一家亲”的续篇——原来左宗棠当年栽下的“三千里杨柳”,早已在时光里长成“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原来“湖湘子弟满天山”的誓言,从来不是历史的绝响,而是代代相传的接力棒。

“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左宗棠的呐喊犹在耳畔,天山脚下的新绿已漫过戈壁。《左宗棠收复新疆》这部纪录片,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它告诉我们:湘魂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爱国不是教科书里的名词,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当今天的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当湖湘的弦歌与天山的风雪再次相遇,那份“寸土不让”的坚守,那份“家国为重”的赤诚,恰如杨昌浚诗中的春风,正穿越时空,吹绿更多人的心田,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这,便是历史给予当下的最珍贵馈赠,也是湘魂铸天山的永恒意义。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