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客户端 2025-08-18 16:02:51
近期,MCN机构违规签约未成年人,利用严苛合同迫使其超时直播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沦为“流量工具”的悲剧时有发生,去年8月某平台17岁主播直播8小时后猝死事件中,涉事公司被指“忽悠未成年人,签下霸王条款”。如何看待这一乱象?如何加强监管与治理?(8月18日《法治日报》)
当直播间里出现越来越多“懵懂的脸”,当17岁主播在连续8小时直播后猝然离世,当MCN机构用“能出名”“赚钱快”的诱饵签下未成年人,再以严苛合同逼其超负荷工作……这些触目惊心的乱象,撕开了流量时代的一道伤疤:未成年人正在被异化为牟利的“工具”,而所谓的“流量密码”,实则是对健康成长空间的粗暴践踏。未成年人的世界,本应充满课堂上的书香、操场上的奔跑、家人的陪伴,而非直播间的打赏、镜头前的强颜欢笑和合同里的霸王条款。
图源:法治日报
MCN机构将目标瞄准未成年人,看似是“降低成本”的商业选择,实则是钻了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法律意识薄弱的空子。他们用“美少女”“萌娃”的标签包装孩子,用虚假的“成名梦”诱惑家庭,再以冰冷的合同将未成年人捆绑在直播流水线上。这种将“童真”异化为“流量”、将“童年”兑换成“现金”的行为,不仅违背伦理,更触碰了法律红线。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对未成年工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也有严格限制。那些强迫未成年人超时直播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法律的漠视和刻意违反。
治理这一乱象,需要织密“保护网”,更要斩断“利益链”。平台作为流量的集散地,不能只当“旁观者”,必须扛起监管责任。比如,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未成年人直播,对违规的账号和MCN机构采取“零容忍”态度,从源头阻断未成年人被过度消费的可能。法律层面也需进一步明确边界,既要避免“一刀切”式禁止影响部分已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合理发展,也要通过更细化的条款打击违规签约、强迫劳动及超时劳动等行为。正如专家建议的,可将直播明确为“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营业性活动”,同时辅以高额罚款、吊销执照等惩戒措施,从制度层面构筑防线,让相关机构不敢轻易越界。
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成年人筑起“价值观防线”。许多家庭之所以被“网红梦”吸引,源于对直播行业的认知偏差。需要引导家长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理性看待直播行业的光鲜与风险,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孩子被过早卷入“流量漩涡”。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引导,通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课”等形式,让孩子明白“流量”不等于“价值”,“成名”不等于“成功”,也让家长看清过度商业化对成长的伤害。童年只有一次,青春不可重来,比起直播间的短暂光鲜,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才是更珍贵的人生财富。
未成年人不该成为“流量密码”,更不能沦为“流量工具”。流量再大,大不过孩子的成长;利益再重,重不过法律的底线。别让未成年人成为直播间里的“工具人”,别让“流量密码”变成“成长陷阱”。这是对每个孩子的守护,也是对社会未来的负责。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李茁
三审:唐婷
来源:羊城派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