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润巴陵 生态惠万民!岳阳市解锁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15:19:47

“两山”润巴陵 生态惠万民

——岳阳市解锁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吴振斌 姜灵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岳阳市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立足洞庭湖生态资源禀赋,构建“保护-修复-转化”全链条生态价值实现体系。

岳阳市上下以生态保护为基底、自然资源全要素修复治理为手段、价值转化为目标,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机制创新、要素整合、模式突破,打通生态、生产、生活的内在脉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系统谋划,共同勾勒出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的立体图景,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岳阳样本”。

保护优先,推动生态经济双赢

岳阳市通过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推动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河道岸线生态复绿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君山区作为耕地资源保护任务最重、保护压力最大的市辖区,通过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2025年改造高标准农田1.91万亩,稳步推动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布局优化,耕地总面积达44.55万亩、亩产增幅达15%、灌溉保证率超80%;推动耕地规模化种植与农旅体验结合,打造钱粮湖龙虾小镇、广兴洲蔬菜小镇、柳林洲瓜果小镇,年产时鲜蔬菜30多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该区培育“稻+N”特色农业,建立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5335亩,近三年累计向全省推广面积173万亩,新增水产品26万吨,新增产值67亿元,新增利润16亿元,在带动农民就业和乡村振兴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推动林耕资源置换打造野生麋鹿救助基地400亩,提质鸟类栖息地600亩,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和美生态打造成洞庭观鸟、江豚研学的绿色产品,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自然盛景转化为湿地“碳汇”、绿色银行的经济实效,生动诠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岳阳方案。

多元投入,激活生态治理新动能

今年3月,岳阳市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岳阳市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不低于100亿元融资授信,专项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注入,构建了“政府财政+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模式,为岳阳绿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中,岳阳市有效整合撬动水利、农业、自然资源、发改等各渠道资金,2025年综合各类改革项目资金18.22亿元,为各类综合整治类改革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平江县长寿镇通过政策性贷款,推进“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良田”生态格局构建,预计新增耕地579.94亩、高标准农田1524.92亩,年增粮食产能443.43吨,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汨罗市作为国家“小田改大田”改革试点,利用农发资金打造2个“万亩方”和3个“千亩方”示范片区,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耕景观,导入休闲农业观光、农文旅业态,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4500万元。

生态修复,从碎片治理到系统保护

岳阳市以洞庭湖生态保护为核心,锚定“一核一片、一屏多廊”总体修复格局,划定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核心区等4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聚焦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洞庭湖体及主要水系等三大重点保护修复对象,将工程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助推“和美湘村”建设。

屈原管理区围绕东古湖湿地打造候鸟迁徙关键栖息地,实施鸟类友好型农田提质改造.连续5年,数千只西伯利亚小天鹅已逐渐适应了这里生态环境,从过去的 “早出晚归”和“过年休假”,变为如今的 “长久定居”,全天候在东古湖安营扎寨,除小天鹅、白鹤外,针尾鸭、潜鸭、白骨顶鸡等越冬候鸟达 50 多个品种,总数量超过 20000 羽。

东古湖湿地已成为国际重要候鸟迁徙驿站,东古湖湿地生态公园,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达5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增长300万元。

文化赋能,历史基因激活旅游新业态

岳阳深挖“忧乐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将文化地标与生态景观串联,打造“文化寻根+生态体验”精品线路。

作为闻名遐迩的“将军之乡”,平江县长寿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沉浸体验中心,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上,长寿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打造6.82万亩稻渔共生、酱干原材料等农业基地,以优质原料供应为依托,建设酱干产业生产集聚基地,全力推动“原料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全链条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湘阴县樟树镇依托左宗棠文化内核,打造“游左公故里,品一代天椒”文旅IP,建立樟树港辣椒“一椒一码”溯源体系,推动农文旅全产业链发展,以“耕地保护优先、生态文化并重、产业融合发展”为定位,预计新增耕地658.62亩,年增碳汇7181.68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屈原管理区依托屈原文化品牌,打造以文化体验和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

产业融合,土地整治催生新经济模式

岳阳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转化。云溪区长岭街道创新“工业资金反哺乡村”机制,利用绿色化工高新区区位优势,推进农用地整治与乡村风貌提升,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

屈原管理区依托正虹科技等龙头企业,构建“研发+基地+流转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旅休闲产业融合,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平江县石牛寨、幕阜山通过打造“自然景观+休闲娱乐”模式,年接待游客量达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2亿元,尚山小隐、坪上书院创新提出“旧居复兴+赋能增值”模式,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增长20%;汨罗市达摩岭矿区,聚焦康养民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精心打造“达摩秘境”民宿康养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岳阳市持续探索,生态价值加速转化为经济动力与社会效益。平江香干、汨罗市长乐米酒、湘阴县鹤龙湖螃蟹等农业生态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许淞表示,将坚持以“两山”理念辩证破题,以系统观念解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农业更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深化全域整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态质量水平;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新模式;加强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参与,进一步凝聚起强大合力,为实现“七个岳阳”美好图景贡献更多资规力量。

责编:王相辉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