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8-18 11:02:47
文|张未末 朱政东
湖南的传统木雕深受数千年湘楚文化浸润,许多成为历史遗存,如南岳竹雕、保靖木雕、桃核雕、湘南木雕等。由于文化渊源,木雕常伴随着建筑和人文历史而发展,木雕装饰构件则起到了美化人居和教化人心的双重作用。2014年“湘南民居木雕”被列入第四批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2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湘南木雕升格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这一承载湘楚文化的技艺获得了官方认定与保护。湖湘文化在湘南木雕的木纹肌理中苏醒,一门古老手艺在现代社会寻找新生。然而成为非遗只是起点,如何让这门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手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成为文化管理者与传承人共同面对的课题。
湘南木雕的历史沿革
湘南,即湖南省南部,指郴州及永州、衡阳南部一带。自古以来,楚地巫风浓郁,东汉以降至唐宋经济日趋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有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追求器皿与屋宇的精美。历史上在民居建筑中用木雕进行装饰极为普遍,无论住房、宗祠、戏楼、寺庙抑或其他古建,其门窗、梁、柱、枋、斗拱、雀替等多雕刻着造型优美、雕工精湛的瑞兽、百鸟、人物、回纹、花卉,虽历经岁月浮沉仍栩栩如生。丰富优质的木材资源,特别是民间及宗祠寺庙等对木雕艺术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大批技巧超群的木雕艺人和雕刻作品。如衡阳县石市乡因盛产楠竹,雕刻手艺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名楼古刹”。
湘南木雕扎根在湘南地区的文化土壤中,具有强烈的湖湘韵味,作为湖南明清古建保存较好较多的区域,其特色的湘南木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1964年,郴州桂阳县樟木乡上龙泉村曾出土一枚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物“刻纹骨椎”,揭示了湘南当地雕刻的悠久历史。
木雕手艺人作为传承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木雕技艺常被手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湘南木雕的传承谱系勾勒出一部活着的手艺史,在郴州一间古朴的工作室里,散放于桌上的凿子、刨子、锉刀与现代的雕刻机、线锯机共存,湘南木雕第三代传承人钱香舟手持刻刀专注地在一块木板上雕琢,已与雕刻相伴五十余载的他,一刀一刻间,讲述着一门古老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故事。
湘南木雕的艺术特质
湖南木雕呈现“十里不同风”的地域特色。与湘南木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东地区受江浙地区影响,强调“雅”字,雕刻精细,施金描彩,题材突出文人情趣。湘西地区因巫风盛行且多山,题材多为“刀马人”、神仙故事、神话传说及经典小说打斗场面,如常见的“张五郎”等形象。湘北毗邻洞庭湖,生活富足,木雕多表现社会世俗场景,甚至出现“一夜思君”“书生暗恋”等在其他地区罕见的题材。而湘中地区的祖先造像则独具特色,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湖湘木雕丰富多元的文化地图。
受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湘南地区的木雕风格趋向传统,这门艺术在技法上形成了独特体系。湘南木雕常采用多层镂雕、深浅浮雕、透雕、圆雕以及阴阳线刻的表现形式,在造型上大胆夸张,特别是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形成夸而有节、变化适度的独特审美风格。
题材选择上,湘南木雕明显区别于文人雅士趣味,充满农耕生活的烟火气息,农耕、婚嫁、渔猎等内容多见,荔枝、石榴、蘑菇、白菜等反映当地生产生活的元素,还有“天官赐福”“太平有象”“马上封侯”吉祥寓意等大量出现在雕版和窗花上。值得一提的是,周敦颐在郴州为官三任,所作的《爱莲说》为世人传颂,也使得中庸、崇礼、忠义、思荣、及第等传统思想均对湘南木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二十四孝、苏武牧羊、三国演义、精忠报国、竹林七贤、伯牙鼓琴、伯夷叔齐、太公钓鱼等。也有以礼、义、廉、耻、仁、爱、忠、孝为内容用文字的形式,雕刻成匾额、中堂、隔扇、屏风,作为族训、家训,教化后人。
当代转型与多维实践
面对时代变迁,湘南木雕开启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以非遗传承人钱香舟为例,为适应市场规模化需求,钱香舟招收了一些热爱湘南民居木雕和勤于钻研的徒弟,在城郊创办了木雕厂,按订单生产,年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这种“手工为主,机械为辅”的生产模式,成为非遗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
题材内容上,传承人开始探索新方向。钱香舟创作以湘昆角色、本土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木雕系列,并用木雕呈现城市发展的巨幅作品,乃至还开创了卡通“Q版”人物小木雕。这些创新既延续传统工艺,又激发当代民众的兴趣,使木雕成为地方文化的载体。
教育传播方面,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如郴州市文化馆开展“艺路有你·非遗传承”公益课堂进校园活动、郴州四中专门开设劳动实践非遗课程,与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共建湘南木雕传习所带徒28人。在湘南木雕传承人指导下,学生们不仅了解其历史渊源与艺术风格,还能亲手体验雕刻过程,这种沉浸式教育为非遗传承播下种子。此外,郴州当地部门还召开湘南木雕保护传承恳谈会,探索“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将传承基地打造成集生产、传承、学研、营销、展览于一体的小型木雕博物馆,并借助快手、抖音等平台拓展客源。
深层困境与多维挑战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传承人才断层成为湘南木雕存续发展的最紧迫问题,当下愿意从事木雕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培养一名专业木雕师需要长时间投入,但产出效率低,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尽管传承人已招收一些徒弟,但整体上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且逐步老去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青黄不接”还是显像。
现代工艺的冲击使传统木雕市场空间不断萎缩,机械化批量产品生产快、成本低,迅速占领市场。湘南木雕因生产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失去竞争力。销售市场低迷导致工作坊人手短缺,手工艺者迫于生计退出行业,导致恶性循环。
资源整合不足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大多数木雕仍由手工家庭作坊生产,产品单一,属于自产自销的分散经营。虽然建立了传承基地,但硬件场地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仍需完善,难以更好地开展传统手工创作和带徒传艺。
创新瓶颈同样存在。部分学徒乃至传承人“只重技术,不重艺术”,陷入“师傅怎么雕我就怎么雕”的窠臼。如何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同时,避免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上的“程式化、雷同化和概念化”,是当代传承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
不囿于湘南木雕一隅,构建活态传承生态系统是根本出路。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分类分级保护机制,同时完善“非遗传习所+学校教育+企业市场”的人才培养链条,打破单一师徒传承局限。如可在当地高校或中小学等设立木雕选修课,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情感认同,也是未来的消费群体。
“文化+科技”赋能为湘南木雕开辟新可能,如运用数字技术的存储、传承、文创和传播优势,建立湘南木雕数字化博物馆,通过3D扫描保存经典作品,利用VR技术还原雕刻过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创作过程,讲好木雕故事,扩大传播半径。
深化产业融合是可持续发展保障,推动“非遗+研学+旅游”模式创新,结合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湘南木雕文化体验路线,开发适应当代生活的文创产品,如木雕元素的茶具、文具、家居饰品等,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同时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打造“湘南木雕”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探索高端定制与大众消费并行的市场策略。一方面保留艺术收藏级的手工雕刻,另一方面发展机械粗加工、手工精修饰的中端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与家具企业合作,将湘南木雕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拓展应用场景。
湘南木雕的未来,系于技艺与科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共生。当最后一位老师傅放下刻刀时,希望迎接这门艺术的不是博物馆展柜的“静态保护”,而是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