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07:11:47
程围夫妇正在制作手工吐司。
8月15日清晨5时许,天色初明,岳阳高铁东站旁一处民居亮起了灯光。36岁的程围和妻子黄小秋轻手推门而出,骑上电动车,迎着舒爽的晨风驶向岳阳楼区雷锋山,烘焙的香甜即将唤醒沉睡的岳阳。
用手温焐热面包的灵魂
清晨6时,店门准时开启,风扇搅动着闷热的空气,程围夫妇投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鸡蛋利落地敲入面粉,伴随着搅拌、揉捏,初具筋骨的面团吸收着黄油,再被擀面机反复碾压30余次,筋骨渐成。
手工吐司的灵魂,始于千锤百炼的面团。1公斤重的木槌被程围握在手中,每一次举落都带着沉闷的力道,砸向裹入大块黄油的面团。木槌砸落的“咚咚”声在作坊里回响,每一块面团都需承受上百次的撞击。
“做手工吐司是纯体力活,初学时整日挥槌,夜里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捶打之后,程围拿出擀面杖,将面团精细摊平,让黄油与面团交融无隙。
粗活暂歇,细活登场。妻子黄小秋从程围手中接过3份面团,手指翻飞间,面团如麻花般交缠盘绕,再小心折叠入模。此刻尚不能进炉,需请时间“相助”。面团在发酵箱中悄然生长,直至体积膨大三倍,方能送入烤箱。35分钟后,炉门开启,面包的甜香瞬间充盈了整个空间。
立秋已过,岳阳暑热未消。为了确保面团能够稳定发酵,作坊里没有安装空调,夫妻二人早已汗透衣衫。
方寸小店藏着生活的重量
眼看时间已经到了上午10时,柜台上几台外卖接单设备的提示音才响起。记者有些疑惑:“为什么不早点营业?不是正好能赶上早餐的高峰期吗?”“手工吐司制作需要四个小时,实在做不出来。”程围回答道:“我们不想做预制吐司。手工的东西,吃的是新鲜。几小时之差,味道就变了。”
程围是华容人,早年在外地从事销售工作,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深受领导和客户的青睐。然而,父亲突发尿毒症,加上新生的孩子需要照看,程围斟酌再三,选择在事业黄金期回家创业,以便照顾父亲和妻儿。
2018年,夫妻俩投入几十万元,在岳阳楼区东升社区点燃了“‘三个叔叔’手工吐司”的第一炉火。
“那个时候生意好得不得了,从早忙到晚。”程围忆起往昔,语气里交织着自豪与怀念。然而,随着时代的风向悄然转变,程围的生意也逐渐下滑。
租金重压下,程围夫妻将店面搬至偏僻的路段,转战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程围说,幸好在东升社区开店的那几年里,他们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靠着多年不变的品质和老顾客的支持,小店才得以坚持下去。
为节省开支,午后烈日当空时,程围骑上电动车,载着吐司奔向八字门、湖滨、南湖,在滚烫的城市里派送线上订单。“自己送货确实有些辛苦,但是可以省下额外的人工和费用。”
最后一份吐司送达,程围归店时已是暮色四合。烤箱沉寂下来,捶打声也已远遁,唯余空气里一丝若有若无的麦香余韵,温柔缠绕着这个为了一炉好面包而日复一日奋力捶打的小店。
炉火烘焙的,不只是面包,更是沉甸甸的生活本身。木槌砸落面团的每一声闷响,都似小人物于时代浪潮中奋力定锚的回音——纵使被现实困在偏僻角落,那双手,仍在千锤百炼中,固执地守护着关于滋味与诚信最朴素的信仰。(赵芸)
责编:王相辉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