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新记 | 涔天河:大坝高筑写传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06:53:51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5年8月18日第3版

永州儿女两修水库,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移民新镇变网红爱情小镇——

涔天河:大坝高筑写传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万达 黄柳英 李寒露

【大湖名片】

风景秀丽的涔天河水库。蒋克青 摄(湖南图片库)

涔天河水库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镇、潇水支流涔天河口,因附近“涔天河”而得名。其扩建工程包括枢纽、灌区两个部分,主要任务是灌溉、防洪、下游补水和发电,兼顾航运等综合利用。涔天河水库被列入国务院172项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水利建设“一号工程”,2022年摘得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大湖纪事】

大坝横卧,高峡出平湖。碧水荡漾,飞鸟点水长。

8月初,记者登上涔天河水库大坝,眼前好一幅美丽壮观景象。

挺立于南岭山脉腹地的这一大坝,历经曲折,从初建破土到扩建达效,跨越近一甲子,凝聚了几代人的梦想和智慧。

两建大坝为圆梦

瑶族同胞在编织瑶族织锦。蒋克青 摄(湖南图片库)

8月的江华,田间沟渠水长流,满目尽葱翠。

“科学调控水库,解春旱,促夏管,保丰收。”涔天河水库和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涔天河管理局”)党委书记金锦云说,涔天河水库是解远渴、救民急的为民工程。

一渠碧水来之不易。永州儿女追逐“高坝梦”,可谓一波三折。

易涨易落潇湘水。永州历来水荒与水患交织。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雨季蓄洪、旱季放水的大型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建设开始酝酿。

设想、勘测、论证、决策……1966年7月,涔天河水库正式破土动工。

来自全省各地的施工队、数千人挺进瑶山,凿山穿洞,风餐露宿;瑶胞儿女自带干粮,肩挑背扛……在激昂的劳动号子声中,干部群众豪气冲天,战天斗地。4年后,一座大坝在瑶山峡谷傲然挺立。水患变水利,此后40余年里,涔天河水库为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大坝‘先天不足’,存在不少遗憾。”金锦云说,最初建设时有低坝和高坝两套方案,为避免淹没原江华县城水口镇,选用的是低坝方案,造成水库“大材小用”。面对大旱大涝,涔天河水库常常无可奈何。

涔天河一角。郭利 摄

“修建‘高坝’迫在眉睫!”1988年起永州持续3年干旱,让扩建涔天河水库的呼声高涨。

终于,1990年项目重启。2012年8月5日,大坝重建项目开工。

“新坝位于老坝坝址下游194.9米处。”涔天河管理局用水管理部部长何卫东说,“建设期间,老坝作为挡水建筑物发挥着最后的余热,直到新坝下闸蓄水被淹。”

6666户28431人!扩建工程,移民是难点。

“省内率先采用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自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安置政策,创新将林地纳入长效实物补偿范围。”曾参与移民工作的涔天河管理局工作人员周伟回忆,党员干部上门入户宣讲政策,打消群众疑虑;移民顾大局、讲奉献,悉数签订搬迁协议。

建设者们只争朝夕,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2021年、2024年,涔天河水库枢纽、灌区工程分别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扩容升级后的涔天河水库总库容扩大14倍,最大坝高114米,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

守护江河安澜

游轮在涔天河水库航行。蒋克青 摄

涔天河水库上游地区是湖南省三大暴雨区之一,每当暴雨来临,就导致下游沿岸的江华、道县、双牌、零陵、冷水滩、祁阳等地受淹。

涔天河水库扩建成功后,发挥了巨大的调节作用,成为防汛抗旱、生态补水、灌溉供水与发电生产的“主力军”。

2022年是永州水利人难以忘怀的年份。“上半年抗洪,下半年抗旱,像坐过山车一样。”回忆起当年水库扩建完成后遭遇的首场大考,湖南涔天河工程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显峰仍心潮澎湃。

3个月内遭遇4轮较大洪水冲击,涔天河水库蓄水位一度达到316米,高于防洪水位3米。如果水位继续上涨,年轻的大坝能否挺得住?

“首战即决战!”王显峰说,省市两级依靠科学预测、跨区域会商,赢得大战胜利,大坝安然度汛。

2022年下半年,大涝急转大旱,湖南到处喊渴。储水丰富的涔天河水库发挥关键作用,力保永州生产生活用水无虞,还主动为旱情吃紧的湘江下游城市送水。

巍巍大坝,守护江河安澜,调节四季水脉,重塑抗旱格局。

自扩建工程下闸蓄水以来,涔天河水库共拦截洪水28次,累计拦洪量达29亿立方米,为潇水下游沿岸城市防洪安全提供坚强保障;水库常年保持至少11立方米每秒的生态流量,为湘江下游累计补水71亿立方米。

涔天河水电站。刘跃兵 摄

湘江北去,漫江碧透。源源不断的水流,滋养着农田,成就湖南省最大灌区。

“20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片的水稻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市乡塘湾村党支部书记蒋昆国站在田边对记者说,“早上递上放水申请,晚上涔天河的水就到了。”

桥市乡只有两座小水库,对地处偏僻的塘湾村来说,“远水”难解“近渴”,以往,村民无奈种植耐旱农作物。

2023年灌区干渠通水,蒋昆国率先承包270亩地种植水稻,当年赚了9万元。村里推广“稻稻油”轮作,“干旱死角”变为“绿色粮仓”。

“‘扛’过缺水的苦日子,更要精细用水,从严管水。”何卫东说,灌区变大水漫灌为分段筑坝轮灌,节约水资源20%以上。

涔天河管理局副局长唐子其说,作为湖南水利重器,涔天河水库灌溉农田111.46万亩,帮助实现粮食增产2.7亿公斤,并累计向沿线城市供水6.2亿立方米,惠及永州4县100多万群众。

移民新镇变网红爱情小镇

2022年8月9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鳞次栉比的新居。蒋克青 摄(湖南图片库)

一坝江中起,造就近200座小岛和半岛,形成最具自然康养体验的涔天河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江华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一库碧水转化为发展活水,让库区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让移民吃上“旅游饭”。

暑假,大量游客从涔天河水库大坝乘游船溯流而上,泛舟天湖、休闲垂钓、赏鸟观花,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和土特产消费。

游船可以直达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新的移民小镇水口镇。

江华县城旧址所在的水口镇被水淹没后,新镇被迁往老水口镇上游、西南8公里处的地方。短短4年,如今这里已建成一座具备现代化标准、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库区小镇,成为移民的新家。

几年来,水口镇深挖掘和积极融合瑶族文化、爱情文化和生态水文化,打造“中国爱情小镇”文旅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瑶山水城景区。

瑶都水街是其中的核心景区,景区内,飞檐翘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水声潺潺。

水街入口处精心设计的瑶族铜梳,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寓意“结发同心,以梳为礼”。街区内,邂逅桥、许愿塔、月老庙等爱情主题景观,以其各自不同的浪漫情调,吸引众多情侣和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爱情的温馨与甜蜜。

当地充分发挥“中国爱情小镇”文旅品牌效应,将水口镇与秦岩、桐冲口、香草源等乡村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半小时旅游集群圈”。

江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每到节假日,爱情小镇里,瑶族坐歌堂、敬酒舞、长鼓舞、竹竿舞、瑶族婚嫁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场场爆满。小镇还积极承办各类赛事,承接国际自行车赛、神州瑶都·中国盘王节等多种重大活动,变文体旅流量为经济发展增量。

水口镇党委书记赵山涛介绍,水口镇有甜蜜的爱情故事,更有温馨的奋斗故事。余小娟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家境贫困的余小娟,初中毕业后,只身到外地打工。劳动之余,她尝试用从妈妈教的钩织技艺,钩织小篮子、小人偶等瑶族特色小物件在网上售卖,不想却收获很多粉丝。

水口镇搬新址后,“爱情小镇”名气渐响,余小娟嗅到了商机。她返乡创业,开办起小镇第一家店铺——“瑶家钩织第一坊”,吸纳移民妇女学习钩织手艺。如今,作为小镇“帮扶车间”,“瑶家钩织第一坊”最高峰时年收入达30余万,累计培训妇女手工艺骨干400多名。

余小娟有个新的帮扶计划,她准备到沱江镇四联安置点附近开分店,“因为那里也生活着不少库区移民,我想让更多的移民学会养家的技能。”

目前,水口镇水街已有商铺40余家,不少移民成长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专家点评】

水利传奇的当代演绎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教授 胡国华

涔天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下游补水和发电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库。水库润泽百万亩农田,将江华、道县的防洪标准提升到20年至30年一遇,为电力调峰调频贡献力量,还可在枯水季节为湘江下游补水。水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出多维度的战略价值,可谓水利传奇的当代演绎。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及涔天河水库管建单位,打破行政壁垒,协同规划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多方协同共治。水库形成的数十平方公里水域与数百座岛屿,催生“天河瑶池”生态旅游品牌。依托水库创建“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带动沿线瑶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他们的这一实践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工程—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的典范。

责编:颜青

一审:张笑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