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有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7 20:56:55

  文丨骆志平

  在中国人眼中,香文化来得很悠远,弥散于天地之间。上承天理,下寓教化,上下五千年,轻香萦怀,文脉相牵,未曾有断痕。

  燧石取火,带来第一缕炊烟,也点燃了香火延绵。《周礼》记载“燔柴祭天”,谓之烟祀。还有自然崇拜中的巫术用香,一直留存在部落文化基因里。

  天道有轮回,草木存本心,大自然以香为媒,存敬畏、养美德、参禅境、开慧根。老子的《道德经》,叙天下得道之理,成为道之源头。

  日本人匠心细作。源自中国的香文化,唐代流传日本,被冠以香道。还有茶道、禅道,剑道等。开枝散叶后,捡拾的都是中华文脉的基因。

  从古人的烟祀到朝堂的祭拜,再到民间的“香”情萦绕,香火与炊烟,浓情交织,成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寄托。点燃古人的香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相融共叙。儒家修仁爱之理、道家修清净之为、佛家修空无之境。三者心性相随,心缘相近。

  制香技艺传承人陈丽娜,素颜淡雅,静守香道清欢,兼修云水禅心,制香、焚香、授艺,日子淡远清幽,有如一首月光诗。

  其为福建人,小时候,曾在家乡的香厂当过学徒。15年前,姻缘所牵,由福建嫁到宁乡黄材镇。巧合的是,丽娜的丈夫欧阳迪也是香道中人,其外公卢命生为沩山传统制香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精于香道。

  外孙媳妇聪颖,又有娘家带来的制香手艺,当然深受外公卢命生喜欢。而丽娜呢,也把香道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跟随外公识香草、碾香粉、制香品,一晃15年。如今,丽娜接过外公的衣钵,成为了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还动员丈夫欧阳迪辞掉工作,开起了香道馆。

  两口子心无旁骛,在长沙太平街、宁乡湘都农场等地设置香道馆,通过做直营、研学、直播,传习技艺。用传统古法,讲述草木之情,自然之趣。

  香道馆不小,轻香萦绕,宜琴宜棋宜书宜画。可制香、焚香、闻香,亦可品茗、抄经、习字。客人来了,跟着一起制作线香、香饼、香囊、香珠、香挂,体验焚香、闻香的美妙,兴致来了,轻抚琴弦,来一首“高山流水觅知音”,心香妙理,荡漾于怀。

  那天,来香道馆研学的人很多,其丈夫欧阳迪一脸儒雅,轻挪香器,穿梭于一个一个香台前。置篆香、燃香品,不到一盏茶的工夫,那些匆忙的脚步,安然入座,个个心神恬淡,如入无人之境。

  而我,借坐偏隅一角,与丽娜聊起了香文化。我问她,历代皇室以香显礼,以器彰权,五岳之中,大庙林立,千年以来,不少皇帝择庙主祭,用的是什么香。

  她说,宫廷祭祀用合香,柏叶为主料,《尔雅》曰:“柏乃百木之长,象征天地常青”。为示皇权礼尊,唐代在太府寺专设“香药库”,掌管“四方香贡”,其严苛程度,堪比金玉。另设有市舶司,所有香料,经验明方可进献。

  明代出现的“御用龙涎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接着问。那是以龙涎、沉香、白檀为料,加蜜水调制而成,入锡罐埋地三年,方可启封。“香若云气,经月不散”,为皇室专用之宝物。

  另外,皇帝祭天,阵仗很大,极显庄肃。香具为“九鼎八簋、九炷香”,采用“隔火熏法”。以银叶衬炭,控温至“香出而烟隐”,既呈烟气,又不扰天庭。听得出,丽娜对香文化感怀不浅。

  古人叙理,皆有章可循,香文化如此。诸子百家,明辨天下是非,同样如此。持香问道,存天理、讲王道,明善恶,维度不同,讲的都是治国齐家平天下。

  按古人的习俗,过年焚柏叶、香茅,端午插艾、燃艾,中秋烧斗香,重阳“佩萸囊、焚菊香”。节气依时序,隐含着生命的吉祥和期盼,沿袭至今,习俗未老,虔诚之心未改。

  翻开典籍,早在春秋战国时,古人就用香草熏衣、沐浴,驱除秽气。《孔子家语》《离骚》《诗经》《管子》《山海经》《九歌·湘夫人》中均有香草字入目,文人抒怀,心悠至远,香草被赋予自然之趣,君子之德。

  为此,黄庭坚写有《香之十德》。宋代时,又有人将焚香、品茗、插花、挂画尊为四大雅事。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屠隆的《考槃余事》、陈眉公的《小窗幽记》对此多有考记。文墨书香,与庭院花轩融为一体,雅韵寄于草木,风骨凝于青烟,香如其人,淡而有韵。

  这种远离世俗的清新,不一定都能成为时代的主流,但蕴藏的气节和高怀,拉高了生命的向往。一个心性纯善的人,兼具修为和节操,走起路来,腰背不闪;干起活来,圆融通畅;礼乐华章,畅达于胸;何其美哉!

  苏轼在黄州以沉香、豆蔻、丁香配伍,创“闻思香”,以示“清而不浮,温而不燥”;陆游将“东篱菊蕊”与“松节”同碾,谓“香中自有田园意”。还有,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焚沉香一瓣,胜者先饮”;苏东坡制作香篆贺友寿,以香之绵长喻情谊之久远。此类雅怀,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不少高情之士,心持香道。或置“鱼耳香炉”于案几,或轻拨“梅香”于书房,或焚香品茗于轩窗。虽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田园,悠然忘世”,但香随风散,茶随人品,谦益潇洒,不输古怀。

  古人的心性,琴瑟鼓笙。除了国运更替时,弓如霹雳弦惊,打乱过竹篁的清修,小溪的欢快。大多数时间,轻香抚古籍,曲水引流觞。

  最早的香道史籍《陈氏香谱》,为宋人陈敬所著,其中所记,“宫掖用香,贵其幽远,不似民间尚烈”。可见,古时民间用香,不求名贵,只取“适意”,唐人煮茶加“麝香、龙脑”,宋人点茶配“香花”(桂花、茉莉);端午包粽子掺“香茅”,中秋制月饼加“桂花香粉”;就连寻常粥饭,也会撒“茴香、藿香”增味,让草木之香,爬上舌尖。

  一炉香暖屋,一囊香随身,一味香入食,一炷香释怀,草木之情穿越心田,流淌于红尘万象中。清泉不争丘壑,皓月不染红尘。心语从容,善念丛生,方显人海澄明。

  丽娜简约不简单,年纪轻轻,聊起香文化,如檀香吐雾。淡然之间,将天道、神道、儒道、茶道、佛道相融共叙。一个婉约女子,心月如灯,玲珑通透,十分难得。

  其香道馆里香品众多,有香片、香饼、柱香、线香、香囊、散香等。还依香源,摆放着麝香、沉香、檀香、丁香、灵猫香、玫瑰、艾草等。丽娜告诉我,现代人工合成香俱多,想品上等香,还得古法专制。

  看来,天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香道文化亦一样,苗香、藏香、蒙香等不胜枚举,各有传承,各存祈愿,融汇到华夏文明的风檐下,祥瑞相拥,其乐融融。

  生命之道,少取多舍,方可行稳致远。加法做多了,就忘了做减法,这是一种贪念。物欲愈彰,心源愈乱,闲悠之时,不妨走走山间路,拾几根柴禾,打几个趔趄,出几身毛汗,山风一吹,猛然眉目舒展,何其乐也。


  闻香止语,盈亏不惊,是一种修为。万善于怀,勇毅坚忍,是一种严苛。香道之事,畅怀高远,今借沩山轻香一缕,织入山水清欢中,另补数言,以释香道之怀。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