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湖南同栖:在数字长卷上落笔的两千三百多个晨昏

成方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7 11:42:44

初遇:安乡的晨雾里,陈家嘴的风先吹动了镜头

第一次剪辑常德穿紫河的晨雾视频,进度条跳动的帧频总让我恍惚。直到走进安乡县陈家嘴镇的清晨——澧水河刚漫过春汛,河岸芦苇浸在晨雾里泛着青,田埂飘着稻种气息的薄雾,我才以记录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触到新湖南的脉搏。

那天拍陈家嘴镇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一群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用退休金资助贫困生十余年。举着云台跟在他们身后,看白发老人踩过黏性泥土送新书包,裤脚沾着带露的泥点。镜头里晃着稻穗与佝偻背影,后台编辑发消息:“对准他们捏书包带的手,关节变形却攥得最稳——那是陈家嘴的暖,安乡的秤。”

敲下“通讯员”三字时,忽然觉得自己像挑双筐的人:一筐是新媒体协会的传播使命,一筐是新湖南的数字平台。要把安乡晨光、田埂脚印、教案本里的助学名单,妥帖装进这透明容器。既忐忑泥土香的微光能否被看见,又期待它顺着网线漫开——让更多人知道,安乡不只有“洞庭粮仓”的旧誉,陈家嘴的角落藏着多少不声不响的温柔。

同行:安乡的肌理中,陈家嘴的细节在发烫

两千三百多个日夜,镜头里的“安乡故事”总绕不开陈家嘴带泥土气的温度。它们是这片土地的缩影,像澧水浪涛,漫过记忆堤岸。

拍藕池河防汛抢险时,澧水与松虎河正涨潮。镇干部带党员突击队扛沙袋,爱心人士自发搭手,有人被铁丝划破胳膊,抹把汗接着往前冲。雨水打湿我举云台的手,镜头里满是晃动的救生衣,编辑在后台喊:“停在穿红马甲的身影上——他把救生衣让给老奶奶,后背汗渍洇成地图,那是陈家嘴的骨头,安乡人的性子。”后来交流会上分享这段,同行感慨:“安乡的防汛故事,总藏着这样的硬气。”

2022年寒冬跟疫情防控服务队走访,安乡雪下得紧。老干部戴红袖章走村入户,登记本上的字迹被哈气熏得发潮,有人揣着自熬的姜茶递给值守青年。正愁如何用新媒体语言表达这份暖,编辑发语音:“拍李阿姨测完体温,顺手把暖手宝塞给老人的瞬间——安乡的雪再大,也冻不住这点热。”这条视频成了协会“温情传播案例”,可我知道,是新湖南让这份热越过了澧水河岸。

更难忘爱心助学现场。老人们凑钱给留守儿童买课外书,有人掏出橡皮筋捆的零钱,有人蹲在地上用树枝算捐款。旁边个体户默默递过钞票:“算我一份,小时候我也受过帮衬。”我想写“大爱无疆”,审校老师却圈出“张爷爷摸孩子头,老茧蹭得孩子笑”:“这比任何词都重——陈家嘴的好,安乡的好,都长在带土的细节里。”那一刻懂了:协会教我们用新工具,新湖南教我们守安乡的旧初心。

扎根:安乡的根系上,陈家嘴的微光在生长

见过新湖南拆“铅与火的圣殿”的决绝,更见它与基层通讯员、与我们协会并肩托举微光的耐心。“新湖南云”的根须扎进72个县域,安乡的故事——从深柳镇老街到陈家嘴田埂,借着联动纽带,有了更宽的河床。

去年拍陈家嘴“爱心接力”:老干部添了白发,年轻教师、个体户接过助学账本。我原想拍捐赠仪式的整齐队伍,编辑建议:“跟拍年轻教师翻旧相册的样子,看她指着照片说‘这个考上大学,回安乡当医生了’,声音抖的那下——这才是接力的重量,安乡的血脉在传。”后来协会“家乡代言人”活动,这条视频成了安乡分会场开场片,台下乡亲有人抹泪:“咱安乡人,一辈帮一辈。”

视频下有留言:“我是陈家嘴出来的,在广东开厂,想给安乡学校捐电脑。”忽然明白双重身份的意义:不是“记录者”,是“搭桥人”——用协会矩阵拓宽传播路,借新湖南让微光与远方回响相撞,让陈家嘴的故事成为安乡递向世界的暖名片。

“智眸”大模型算得出传播数据,算不出抗旱时村民排队浇水却让五保户先灌的情谊,算不出老干部教案本里夹着的每个孩子生日。而我们要做的,是把AI读不懂的暖,用新媒体技术酿进数字时代的酒里,顺着网线,醉了千里外的安乡乡愁。

期许:安乡的星河下,陈家嘴的故事正翻开新篇

十年刻度里,藏着安乡与新湖南的共鸣,也藏着我在双重身份里的成长。是老干部资助的孩子成了医生,回县医院义诊,报道后收到全县鲜花;是防汛时跳下水堵管涌的干部,网友隔屏寄来“平安符”;是疫情中自发的“跑腿队”,后来成了像陈家嘴那样的“志愿服务站”,评论区满是“安乡人,得福!”

每次发稿,编辑总说“安乡的故事里有股劲”。协会伙伴也说:“咱通讯员就该传这股劲。”这股劲,是老干部攥书包带的手劲,是防汛队员让出去的救生衣,是志愿者兜里的姜茶——而新湖南,就是把这股劲酿成风,借协会的翅膀,吹得稻浪更响,澧水星光更亮的平台。

站在又一个十年的渡口,总想起澧水河。它记得老辈挖渠的号子,也映着陈家嘴节水灌溉的新设备,就像新湖南,一半扎在《湖南日报》的厚重里,一半向着数智时代生长。而我,这个身兼两重身份的安乡人,愿做它枝桠间的叶,把安乡的稻香、陈家嘴的笑声、全县新生的光,都酿成向上的力量。

愿下一个十年,我们仍在田埂上、澧水畔、教室里,用新媒体工具守着旧时光的暖,写下更多带土气与热气的故事。毕竟最好的代言,从来是和你一起——新湖南在前引路,协会伙伴并肩,我握稳云台与笔,让安乡的每束微光,都长成照亮时代的星河。而陈家嘴的故事,不过是安乡大卷里,正发烫的一页。


作者简介——

成方清,网名青峰侠,19648月生于安乡县陈家嘴镇,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在陈家嘴中学任教十年,历任常德市"行风热线"听评员、安乡县法院人民陪审员。系多家官方媒体撰稿人,常德新媒体协会成员、自媒体达人,获常德政府网“十佳热心网友”等称号,为安乡县、常德市作协会员,曾任常德散文家协会理事十年。

长期投身爱心公益,任常德微善风慈善基金会安乡服务队负责人等职,获市、县“最美志愿者”、常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兼任陈家嘴镇老干支部秘书、镇关工委秘书等职,事迹入选《湘韵银辉·湖南老年人风采录》《安乡巨变》等书籍。

责编:刘蓉

一审:刘蓉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