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版面责编 刘瀚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7 10:41:07

文丨李清
古典文学经典《西游记》在银幕上被反复演绎,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原著中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小妖怪们。作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首部衍生电影,它从经典文本中发掘出被遮蔽的叙事可能,为家喻户晓的西游故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
传统西游题材作品多聚焦唐僧师徒的英雄史诗,而《浪浪山小妖怪》大胆颠覆视角霸权,让小猪妖、蛤蟆精等“边缘角色”走到舞台中央,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奇幻世界徐徐展开。小猪妖为了进入大王洞,埋头苦考三年才得偿所愿,却因刷锅时太过卖力,误将大王爷爷留在锅上的名字擦去,瞬间从“职场新人”沦为“待处决犯”。走投无路的小猪妖与发小蛤蟆精决意逃离浪浪山,途中又遇上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各处窘境的小妖怪组成假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荒诞旅程中,意外收获了村民的尊崇与“降妖除魔”的锦旗。充满烟火气的情节设计,打破了神话故事的悬浮感,让经典文本与当代观众产生强烈情感联结。
小妖怪们的“取经”过程充满了波折与意外,从最初的懵懂模仿,到在旅途中逐渐找到自我价值,每一次的挑战与成长都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影片中的小妖怪们虽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持着善良、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在取经途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用团结的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浪浪山小妖怪》并未编成一部“逆袭爽剧”。当四位小妖怪闯入“小雷音寺”,黄眉老佛的出现撕开了所有伪装。黄眉老佛将他们关进牢笼后,逼迫他们假扮四大金刚欺骗真唐僧师徒,此时角色的选择构成了尖锐的人性拷问。最终他们联手战胜终极BOSS,却耗尽能力变回普通动物,这样的结局,跳出了“打怪升级”的窠臼,把神话故事拉回人间烟火,让英雄主义在平凡处照见更真实的生命重量。影片想展现的,不是小人物逆袭成为英雄的传奇,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
“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看完浪浪山哭了”……许多观众看完影片后,都被直抵心底的共鸣击中。那些小妖怪们,是你,也是我,是芸芸众生里的每一个缩影,是在生活里默默跋涉的“无名之辈”,是在泥泞里抬脚前行的普通人。作品成功塑造了一组极具现实投射力的角色群像。主人公小猪妖打破了传统猪妖好吃懒做的刻板印象,浑身是劲的闯劲与持续输出的情绪价值,像极了在职场中努力发光的年轻人。蛤蟆精在保守与冒险间的摇摆,道尽普通人面对改变时的纠结。话痨黄鼠狼精被迫扮演沉默沙僧的拧巴,藏着被社会规训的无奈。而社恐爱哭的猩猩怪与“齐天大圣”人设的反差,更是戳中了每个“假装强大”者的软肋。小妖怪们既有投机取巧的狡黠,也有挺身而出的担当。这些充满矛盾的角色,用他们的狼狈与坚持,让观众在笑声中看见自己,这种共情力正是作品最动人的底色。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美学表达上的创新同样令人称道。作品秉持“笔墨入镜”理念,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现代动画的光影空间感相融合。远景中,墨色云霞在泼墨山水间流转,仿佛山水画在银幕上活过来。近景里,角色轮廓的手绘弧线细腻灵动,让线条都带着呼吸感。影片以五行色泽赋予角色特质,既贴合角色属性,又构建出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视觉体系。在动作设计上,作品不追求炫目的特效,而注重“神韵”与“气韵”的传递,当角色施展法术时,背景的山川云气会随动作流动,充满诗意与张力。声音设计是影片的另一重惊喜。海浪的呜咽、虫鸣的细碎、风声的穿梭,自然声响构成了一组“声音蒙太奇”,复刻了夏日山野的氛围感,让观众仿佛能闻到潮湿的草木气息。埙的苍凉、洞箫的悠远与西洋乐器的明快交织,既保留了东方美学的空灵,又增添了现代叙事的节奏感。
在众多改编《西游记》的影视作品中,《浪浪山小妖怪》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一部。它不迷恋经典的宏大叙事,而是在西天取经的背景下,讲述了一段属于小妖怪的寓言式旅程。这种叙事创新,不仅让西游故事有了新的入口,更引发了观众对平凡人梦想与价值的深层思考。
从对经典的解构到对现实的观照,从美学的创新到情感的共鸣,这部作品用它的巧思与真诚证明,经典不是束缚创作的枷锁,而是等待被重新诠释的富矿。它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范本。当我们敢于在熟悉故事里寻找陌生视角,敢于让平凡者成为主角时,经典可以在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廖慧文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