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讲学院的传奇叙事

康伟 版面责编 刘瀚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7 10:39:12

文丨康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邵阳开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由于国民党的高压,仅存在8个月便被迫解散,但却培养了250多名抗战骨干。他们活跃在南方各游击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件事本身具有极强的传奇色彩,也是极佳的艺术创作题材。电影《烽火塘田》开创性地填补了这一题材电影创作的空白,紧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核心,以讲学院的师生形象为叙事经纬,以武汉陷落、国民党在长沙实施所谓焦土抗战、国民党开始推行防共限共溶共为时代语境,将传奇故事讲得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

为什么要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用影片中学院创办人吕振羽的话说就是,“在农村建立文化据点和救亡据点,同时开展游击战争”“抛弃一切无谓之争,关键是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盘棋下活”。塘田战时讲学院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缩影。老师中,有共产党人吕振羽,有国民党学者叶政,有著名作家张天翼、语言学家曹伯韩、国学家吕剑丰,有李学林这样出身黄埔六期的军事教官;学员中,有信仰共产主义的,也有信仰三民主义的。他们围绕中国的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交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语境和思想状况。最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师生所信所向所行的主流主潮。甚至那个国民党安插的破坏者唐胤波,也在最后关头反戈。而学院所在的塘田,旁观者、劫掠者、被欺凌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对者,都逐渐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参与者、支持者。

《烽火塘田》以一种精细的笔法,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集中体现在吕振羽和叶政这两个来自不同阵营的人物身上。吕振羽和恋人王时真下船抵达塘田时,吕振羽想背王时真上岸,被拒绝,这时乡村少年周有夫一句“你婆娘根本不让你扶,很没面子吧”,让吕振羽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全片中,吕振羽这个典型人物,既有接徐特立“回湘开荒”电报后返湘的担当,也有建议在塘田开办战时讲学院的智慧;既有与叶政关于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激辩,也有激辩之中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的理性和辩证;既有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也有与王时真之间真挚朴素的爱情;既有将婚礼资金当作办学经费的“豪气”,也有调暗油灯节省煤油的“小气”……如此,吕振羽形象便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有了感染力、吸引力。

全片着墨甚多的叶政,则细腻地展示了他思想变化的过程。刚出场时的叶政是国民党的坚决拥护者;在与吕振羽的辩论中,叶政感到自己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和追问,突觉尴尬;武汉陷落后,叶政开始悲叹国人“一盘散沙”;直至国民党错误决策,导致长沙文夕大火烧死了三万多老百姓,叶政痛呼信仰被烧毁;最后叶政离开塘田时一方面表示三民主义已经名存实亡,却一时难与过去的信仰决裂。片中对叶政思想变化的表现富于层次和节奏,真实可信。除了吕振羽和叶政,其他人物群像也可圈可点。

《烽火塘田》以一种独到的架构,精巧编织了历史叙事的时空场域。影片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从历时性的纵向看,影片从塘田少年周有夫的讲述开始,那缓缓流动的夫夷水犹如时间之河带出历史的意味。之后,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故事与他的讲述并置,而讲述并未对叙事造成干扰。片尾同样以讲述结束,随着讲述,那一群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塘田战时讲学院的青年学生,令人感佩、感动、感慨。从共时性的横向看,影片构建了学院空间、塘田乡村空间和抗日战争历史空间,通过三重空间的叙事推进,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历史感,也增加了影片的细腻感、况味感。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廖慧文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