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薇 刘笑雪 吴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22:37:0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为薇 刘笑雪 通讯员 吴婷
8月15日,湖南芷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肃然矗立。61张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芷江抗战历史照片在此首次亮相,将人们的记忆带回80年前那段永载史册的日子——日军妄图侵占芷江,于1945年4月发动了湘西会战,最终又于8月21日在芷江低下了不可一世的头颅。
相较于此前公布主要反映芷江受降的历史照片,此次公布的照片更多地定格了芷江民众支援湘西会战、中美两国并肩作战、芷江受降等令人动容的瞬间,彰显了军民携手御敌、中外并肩抗战的深厚情谊。
近日,记者走访抗战亲历者、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共同追溯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军民同心:血肉铸就“钢铁长城”
1945年5月6日,炎炎烈日下,一名男子正用仅存的一只手臂艰难地推着满载弹药的独轮车,前往湘西会战前线。
在反映芷江民众支援抗战的照片中,一张尤为引人注目。照片中,一名男子用仅存的一只手推着装载大量弹药的独轮车艰难前行。这张照片是美军通讯兵第164照相连四级技术军士弗兰克·曼华伦于1945年5月6日拍摄,成为芷江民众支援前线的生动写照。
“照片背后,是千千万万芷江百姓的抗战故事。”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讲解员张清波动情地说。
“就拿修机场来说,1938年至1942年,5万多名民工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在芷江拓展出一个拥有1600米长、50米宽跑道的军用机场,后来成为盟军在远东地区的第二大空军基地。”张清波说。
青壮年扛枪上阵,妇孺老幼转运物资,学生们用歌声唤醒民众......无数的芷江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芷江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无畏,共同抗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芷江民众成立抗日敢死队、抗日后援会、抗日自卫队等,与军队共同抵御外辱。各学校以歌曲演唱、话剧表演等形式宣传抗日,各剧院上演抗战剧目,民众自发传唱抗日民谣,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民族爱国精神。
芷江历史文化保护专家人才库成员张青松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军空袭芷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情况下,芷江民众节衣缩食保障供给,约2万名青壮年奔赴前线,涌现出汪定炳等大批抗战英烈。
芷江人民的铮铮铁骨、民族血性,汇入全民抗战的精神洪流中,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8月15日,聊起80年前的抗战烽火,现已10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福元记忆深刻:“我们驻扎在芷江,打了7天7夜……日本人是武器厉害,不是人厉害。中国人就是比得过,我们都不怕死。”
国际同心:战火淬炼真挚情谊
芷江机场作为抗战时期重要的空军基地,见证了中美盟军的深度协作。
中美飞行员在芷江机场合影。 均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供图
美军飞行员与中国战友并肩而立,中美军人共同装卸物资,中美医护人员合力救治伤员……此次展示的61张照片中,24张记录了中美两国军民并肩作战的历史性瞬间。
抗战期间,中美军民亲密合作、守望相助的场景数不胜数。
8月13日下午,记者跟随芷江县青鹤溪村党总支书记马静来到村里,“我们有一位村民唐仲凤曾目睹了飞虎队队员坠机牺牲的全过程。”
“1945年4月间,一架美国轰炸机执行完任务返回芷江时发生了故障,机翼掉了一个,为了避免造成村民伤亡,飞行员让2位机组成员先跳伞,结果飞机很快坠落在我家对面山坡上,飞行员从机舱弹射出来,牺牲在田埂边一棵白蜡树下。”唐仲凤说。
当时的唐仲凤年仅8岁,但他始终忘不了乡亲们收殓飞行员遗体,并抬棺步行将遗体护送到芷江机场的情景。“从我们村走到芷江机场一般要2个小时,抬着棺材步行恐怕要三四个小时。”
“乡亲们自发护送飞虎队队员遗体,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对美国援华抗战的感恩之情。”马静说。
与唐仲凤同龄的舒振贵老人,也目睹了这一事件。他回忆,自己当时在附近抓泥鳅,看到2名飞行员从飞机上跳伞降落。
“两位美国飞行员降落在这里。”舒振贵带着记者来到家附近一条小溪边,指着对岸说,“两位飞行员从这里顺着小路进了村,他们不知道回芷江机场的路,是村里的大人把他们送回去了。”
据统计,抗战时期,中国先后派出5批2722名学员到美国接受飞行员训练,其中803人学成回国,迅速投入抗日战场。一大批飞虎队队员在中国民众的舍命相救下得以生还,而不少中国军民却在营救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德国牧师包格非在芷江开展慈善活动,创办慈幼院、难民所、医院等,挽救上千难民、孤儿于水火,并对日机无差别轰炸芷江表示强烈抗议;1938年12月,驾机从芷江机场起飞的4名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在远程作战中,遭到日机突袭,英勇奋战,将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中国……烽火岁月中,许多国际友人同芷江人民并肩作战,铸就深厚友谊,也为和平“无界”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责编:施泉江
一审:王为薇
二审:唐婷
三审:夏似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