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21:10:06
文字/图片/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崔璟 王欣妍 陈旭
8月15日早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的松柏间,晨露凝结成珠。
长沙抗战研究会会员、长沙市红十字会关爱老兵资深志愿者孟企平,俯身将一束鲜花轻轻放在抗战老兵周敏文的墓碑前,指尖抚过碑上“1920-2015”的刻痕。
在这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日子,关爱抗战老兵长沙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循着一位老兵与红十字跨越九十载的生死情缘,回溯曾在血海中点亮生命的微光。
淞沪战场上,红十字微光刺破黑暗
接受记者采访时,孟企平从包中取出自己编著的《老兵》一书,翻到周敏文的章节。“我跟周老2011年相识,他的故事我记了满满3个笔记本。”这位与老兵结缘十余年的志愿者,清晰记得老人每次讲述淞沪会战时,总会掀起衣襟——那道斜穿胸腹的疤痕,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刻下的印记。
当年17岁的长沙县青年周敏文,是国民革命军19师机枪连七班长。“七七事变”后,他随部队徒步至浙江,再奔赴淞沪战场。“河汊里的水都是咸的,老百姓逃难后,连水缸里的雨水都找不到。”老人后来常对孟企平念叨战场的艰苦——战士们泡在齐腰深的战壕积水中,日军的炮弹炸得泥浆混着血肉飞溅。
9月的反攻中,战友突然嘶吼:“周胖子!你裤腿红透了!”他低头的瞬间,机枪子弹斜穿胸腹。“像被烧红的烙铁捅过。”周敏文的口述记录里写着,“倒下时压在战友尸体上,只想着娘再也等不到我了。”
“我们是红十字救护队,还有活的吗?”夜幕降临时,濒死的周敏文听见低沉的呼喊。
他想应答却发不出声,直到一名队员踢到他的腿,他才挤出一声“哎哟”。孟企平复述着老人的话——救护队员用担架穿过层层尸骸,将他抬下战场。经紧急救治,子弹贯穿伤未伤及要害,周敏文得以在战火中捡回一条性命。
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援总队长林可胜的日记记载:“淞沪战场月余转运伤员四万,队员折损过半。”这些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日军轰炸间隙穿梭于火线,创造着战争中的生命奇迹。
战后余生,九秩生命中的红十字守护
2011年,长沙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在社区陪伴活动中敲开了周敏文位于长沙热水瓶厂宿舍的家门。彼时,这位九旬老人独居多年,妻子早已离世,膝下无子女。
当志愿者表明身份,老人缓缓掀起衣襟,胸腹间那道凹陷的疤痕在略显昏暗的屋内依然清晰可见:“看见没?这是红十字会捡回来的命。”
了解到老人的境况和这段特殊渊源,长沙市红十字服务队随即启动“一对一”关爱:志愿者定期送来新鲜蔬菜,定期为他理发;春节时,20余名志愿者挤在小屋贴春联;2013年深秋,志愿者们将他送进安华山庄抗战老兵照护中心,让他颐养天年。
2015年12月15日,长沙老年康复医院的病房里,长沙红十字志愿者们捧着点燃蜡烛的蛋糕轻轻走进病房,为95岁的周敏文庆生。
“周爷爷,生日快乐!”志愿者可儿展开一件崭新的、绣着醒目红十字标志的志愿者马甲。据《中国红十字报》当时报道,周敏文穿上马甲,久久抚摸着马甲上的红十字标志。
“这辈子打鬼子受的伤、遭的罪,都值了。”老人声音嘶哑却异常清晰,“你们这些红马甲,跟当年救我的白大褂一样亲。”
孟企平记得∶“他说自己活了两辈子,都是红十字会给的。”
跨越世纪,红十字精神代代传承
“我的命是红十字会给的。”这句话,周敏文说了整整78年。从淞沪战场的生死救援,到和平年代的晚年陪伴,红十字的博爱旗帜始终在他生命里飘扬。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组建500余支救护队,建立48所后方医院,救治军民逾百万人次。这些在战火中淬炼的人道实践,成为全民族抗战史册上的温暖印记。
而今天,长沙市红十字服务队“老兵关爱计划”已持续十余年。年轻志愿者们不仅定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喂饭、剃头,更带着录音笔走进每间老屋——孟企平已整理出100余万字的老兵口述史,“他们的故事,是活的教科书”。
唐人万寿园的松柏间,与孟企平同来的还有几位身着红十字志愿者服装的年轻志愿者,他们将一束白菊放在周敏文墓前,花束缎带上写着:“90载春秋,红十字与生命同行。”
孟企平望着这一幕,轻声说道:“我们守着这些故事,就是守着人道精神的火种。只要有人记得,红十字的光就永远亮着。”
责编:周顺
一审:周顺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