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18:11:15

文丨刘晓平

我要写作的第一位科学家戴志军,1973 年出生于隆回,系桃花坪街道人,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擅长大河河口城市生态安全、河流水资源、三角洲与海岸港航及环境治理。

本文之所以用《红树林》为题来写戴志军教授,是因为他向我自述的人生和从事的科研,都与红树林具有某些共性。他成长的经历与科研的旅途,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创作《红树林》这首诗时的过程与感受。

在文昌,在八门湾湿地公园

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红树林

远远地看上去很美,像一片绿色的浮云

走近了看它们,生长得实在艰难

每株之间分不出彼此,相互间紧紧相连

绿色的树枝就像向苍天求救的手

紧紧拥抱着阳光,抵御着风雨的摧残

它们不像大山里的成材林

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阳光,而是

弯曲在岁月的空间里纵横着生长

红树林的每一段成材的木材

需要别的木材成材的几倍时间

需要别的木材没有过的岁月与风雨的记忆

故而材质的硬度是生命砥砺命运的硬度

我看到红树林也读懂了红树林

红树林最具哲理大师的资质

它最懂岁月的艰辛和生存的不容易

在岁月波涛汹涌的沙滩上

为寻找脚跟站稳的土壤

它把无数的根须伸入水底的浮沙

甚至把本该向上生长的枝也当成植入泥沙的根

在污水里、在浮沙里、在风雨里、在波涛里

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的哲理

用浮云般的绿云向世人展示生命的硬度……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岁月便渐行渐远,记忆中清澈的赧水河,依然悠悠地流淌在月光中,绿色的沙洲上,依然有童年的跳水游戏、有蛙声的呱呱呼唤……

戴志军教授接受我的采访时,极富深情地说:“在外打拼的岁月,睡梦中总绕不开被赧水三面环抱的沙洲,那里是承载我童年欢笑的乐园。”

在戴志军教授的讲述中,我得知了他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的赧水河,来往的是轰隆隆的木桨机船。在我记忆里,沙洲码头的那幢木瓦房却始终矗立在岁月的风雨中。那是我们小孩可以任意撒野和尽情采摘的地方。可惜那场史无前例的 “98” 年大洪水冲走了木瓦房,连同童年的后花园。外婆是木瓦房的主人,更是大家敬重的人。1988 年我考上县一中,外婆特别高兴,她打开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小手绢,将攒下的 20 块钱纸币硬塞给我,说考上了一中,还要考大学。她常对儿孙说:“男儿有志要走四方,志向里要有祖国,心中要有故乡和爹娘。家是祖国的一份子,祖国是我们的大家!”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求学之路总是一波三折。顺利考上隆回一中后,我却因自身松懈和懒惰,在首次三省试点高考中遭遇新的挫折 —— 高考落榜,这是我人生挫折感最重的一次。这时,少言的父亲对我说:“人生在世,不要怕挫折。睁眼看世界的魏源,从小学习成绩好,并有‘腹内孕乾坤’的大志,他一生也多挫折,直到中年才考取乙巳恩科三甲第 19 名,赐同进士。我想你还是复读一年吧。” 母亲也在一旁赞同。感谢父母的理解与勤俭节约,让我得以通过补习考入本省师范最高学府。

走出隆回,迈入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在大二的水文学专业书扉页,我端端正正写下 “立志考上研究生”。四年间,与一群志同道合者早出晚归,兼修中文、法学及数学等专业书籍,虽囫囵吞枣,却尤为感激当时的交流与书籍借阅,这对我目前从事的专业研究助益颇多。同样庆幸在大学遇到唐承丽教授,都多有帮助和指点。

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我本不喜欢地理专业,曾转考法律,最终劳碌三年无果。尔后分配回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提出者魏源先生的故乡司门前任教。一年的高中任教经历,让我深入了解魏源,也感受到乡镇求学的不易 —— 一年后,我选择重拾地理科目备考,最终考上中山大学,跟随陈子燊教授研究海岸环境。随后恰逢中大环境科学博士点组建,有幸在李春初先生门下继续求学。

从攻读硕士研究生至今近 30 年,最初想毕业后回湖南任教或就地工作,却没想到所学专业与水相关,且侧重海岸河口研究。加之受几位先生言传身教 —— 如李春初老师研究珠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及咸潮上溯、华南海岸港口开发与建设,投身地方重大需求解决;陈院士上书建议开展我国海岸带调查,提出上海浦东机场可建于泥泞滩涂、建设我国第一个河口江心水库等诸多提议 —— 这些都感染并激励着我在学海钻研。

我曾独自冒着台风大浪开展粤港湾及北部湾海岸研究;2006 年长江特大干旱时,作为单位首席带队遍历长江三峡大坝到河口长达 1000 多公里的水路,随后在 多次调研长江洪灾或枯水水情;也曾多次深陷类似草地泥沼的潮滩。或许正因真理来自实践,每年累计超过 2 个月的江河湖海踏勘,才让我学有所成、研有所出。每时每刻,我都谨记自己是魏源故乡人,心中要有祖国,更要有家人与故乡。

湘人敢冲敢闯、锐意进取,隆回人更是如此。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拼搏精神,加之老师熏陶与自身自强不息,让我在复杂的大河水沙变化、三角洲环境变迁及红树林生态地貌等领域取得较好成果。自博士后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项、科技部项目 2 项,在《Nature》子刊等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 7 部。

科研贵在坚持、贵在创新,更重在服务国家与解决重大需求,我深感责任与义务,也感恩家乡山水哺育,将继续在云海苍茫间勇搏激流。


是啊!人生事业的成功者,都是那些早有准备、早有谋划的人。戴教授就是像红树林一样 “默默演绎岁月与生命哲理” 的人,以赋能社会的光辉成就,彰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戴志军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科学家,拥有诸多理论成果,涵盖河流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及河槽沿程冲淤响应机理、分汊型河口响应水沙变化、河口大型深水航道及围垦工程地貌变化格局、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心转移的控制机理,以及首创的红树林培育 — 移植 — 生境改造 — 养护理论与技术等领域。之所以不逐一介绍,是因成果太多,不胜枚举,只能按类提及。他的科研论文有的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有的成为世界著名大学经典教材,有的获国际奖项,有的转化为服务人类的重大工程。这些论文我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但无论懂与不懂,都是造福人类社会的指南。

在了解他的过程中,我得知这些年他在探索红树林培育 — 移植 — 生境改造 — 养护理论技术方面,和团队付出了 10 余年汗水。我仿佛找到了共鸣点,连忙把发表在《诗刊》的《红树林》一诗发给了他,很快收到回信:“您对红树林的感悟很深,很有哲理,切中红树林生长之痛点,也巧妙将红树林与人生联系。我最近 10 年的学术研究之一便是红树林。红树林五千万年前就已存在,是直接经受海洋惊涛骇浪冲击的树种,成材不易,毁掉却很简单。人工栽培常出现‘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的情况,我们针对这一困境,提出了红树林要‘抱团种植’的新观点。” 随后,他又发来《人民日报》2024 年 11 月 15 日姜泓冰、吕安琪关于其 “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获原创性突破” 的报道。

“红树林很有灵性,有极为罕见的植物胎生现象,能在潮汐涨落中屹立不倒,我常把它看作海滨守护精灵。” 戴志军说,“随着科研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将逐步恢复生机,为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他表示,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早在 2013 年 7 月,戴志军就踏上广西茅尾海这片全国最大、最典型的群岛红树林区。通过对不同省份数十个人工定植红树林的长期蹲点考察,研究团队发现,红树林死亡 “魔咒” 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红树林根系受损。

团队创新推出本地红树胚胎大钵育苗、根系无损移植与聚集定植模式,研发 “胚胎 — 幼苗” 栽培方式,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保障。在钦州湾孔雀湾,他们将 “动力、沉积、地貌、生态” 结合,修复 80 余亩废弃虾塘,红树林三年成活率超 95%,节约投入 30%-60%,造就 “孔雀湾奇迹”。

在广西南流江出海口七星岛,经十几次实验,团队提出竹垄设计理念,研发近自然修复技术。竹垄提高低滩淤积速率 1.5 倍,还能成为生态廊道、拦截红树胚胎,使 180 亩非宜林滩涂自然成林,形成 “七星岛模式”,并应用于平陆运河出海口。其团队的探索对海洋生态贡献卓著。

在熟悉、了解、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我对戴志军的思考愈发深入。他自小成绩优异,有几分天赋,但从小学到大学的旅途充满波折。面对多次打击,他从未消沉颓废,而是一次次自省,迅速振作,奋力前行。直至考上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后,人生才一路平顺,最终走上求学科研之路,投身江河、河口海岸学领域,于云海苍茫间奉献祖国。

戴志军教授科研成果丰硕,对国家和人民贡献巨大,但我认为其人生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他身上展现的精神:百折不挠,越战越勇;心有大志,胸怀祖国与故乡,铭记榜样与家人;心系天下,装着人民大众。在我看来,他身上还有着红树林般的 “哲理大师的资质” 与气质,有着 “向世人展示生命硬度” 与高度的生命本质。

责编:廖慧文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