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赤眼虎将”杨南泉的抗战铁血

杨金明 张海燕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16:41:07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崇山峻岭间,洗洛镇小井村的青石板路上,曾深深烙印着一个贫苦少年的足迹。家境清寒的他,自幼与放牛、种地为伴。十五六岁便成了挑夫,肩头沉甸甸的盐巴压着生计,也压着他对富人欺凌穷人的愤懑。

终于,这个原名杨选松的年轻人揭竿而起——砸碎地主恶霸的骄子,夺下一杆枪,拉起一支10余人的本地游击队,自任队长。1934年春,红军来到龙山,他率队主动归编,放下农具的双手紧握新领的步枪,一步跃升为龙山游击队的班长、排长。这个从湘西深谷走出的汉子,后来改名杨南泉,在抗日烽火中奏响震彻山河的英雄壮歌。

从长征勇士到抗战大熔炉

杨南泉的革命生涯,开篇即是惊涛骇浪。1935年11月,已是红六军团16师47团先遣连连长的他,随红二方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作为先遣尖刀,他始终挺立在部队最前沿。纵然能比后续部队多寻得些许食物,过草地的日子仍成为他记忆中最刺骨的艰辛——晚年忆及,草根、野菜甚至皮带,都曾是绝望中的“食粮”。

长征的苦难,早已刻骨铭心。他的哥哥就在草地中饿死,是他亲手以破席卷起兄长,让亲人长眠于茫茫荒原;左脸上那块蛋黄大小的疤痕,更是征途的残酷印记——一场激战,子弹从左脸穿入,生生夺走他九颗牙齿。彼时缺医少药,真不知是凭着何等钢铁信念,才拖着伤躯走完二万五千里。雪山的严寒冻裂手脚,草地的泥沼吞噬了包括哥哥在内的3位至亲,同村10名参军的伙伴,最终迎来新中国曙光的仅剩2人。这份浸透血泪的淬炼,让他比任何人都深知:退缩即是亡国,唯以死战求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杨南泉在359旅719团从副营长一路拼杀至营长。百团大战的破袭战中,他率战士炸毁日军炮楼,左臂被弹片撕裂,仅简单包扎便继续冲锋;易县拉锯战里,他怀抱机枪死守阵地,直至战友侧翼包抄成功。南泥湾大生产,他白天挥锄垦荒,夜晚带兵苦练刺杀,枪杆与锄头在他手中同样娴熟——他深谙:能生产的部队有底气,能打仗的部队有尊严。

河北血战:三人坚守的铁血时刻

1943年秋,河北大地,日军“扫荡”的铁蹄踏碎了收获的宁静。时任副团长的杨南泉奉命:率一营于狼牙山侧翼阻击,为主力转移赢得时间。出发前,他对着全营战士吼出铁令:“人在阵地在!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把鬼子钉死在这里!”

战斗从清晨杀至黄昏,日军炮火几乎将山头犁翻。杨南泉的指挥所三度被炸毁,通信兵牺牲时,手中还紧攥着未发出的电文。当他清点人数,100多人的队伍已不足20,弹药几近告罄。“退守二道沟,用石头砸!”他抹去脸上血污,抓起步枪带头冲锋。

夕阳沉落,阵地化为焦土。杨南泉身边仅余马夫老周与警卫员小王。3人背靠巨石,子弹耗尽便以刺刀相搏,刺刀弯折就搬起石头猛砸。老周身中流弹,仍将最后一颗手榴弹塞入杨南泉手中;小王为掩护他,抱住一个鬼子滚落陡坡。当杨南泉独自擎起砸断的枪托,远方终于传来熟悉的冲锋号——大部队到了!

打扫战场时,战友发现杨南泉坐在尸堆中,双眼赤红如血,怀中紧紧抱着老周和小王的遗体。此后整整一周,那血红未曾褪去,指挥作战时声音沙哑,却透着慑人的狠劲。这场战斗,日军被全歼,而杨南泉以一场近乎惨烈的胜利,换来了晋升团长的命令。

“杨虎子团”:百姓捧出的威名

当地百姓闻此血战,望着这位脸上烙有长征弹痕、眼含赤红、打仗舍生忘死的团长,渐渐传开一个名号:“杨虎子团”。“虎子”,是乡亲最朴素的赞誉——像老虎一样勇猛,像儿子一样护佑百姓。

一次部队转移,一位老大娘追出好几里地,将一篮煮熟的鸡蛋塞到杨南泉手中:“杨团长,你们是老虎,专吃鬼子的老虎!”他推辞不过,令战士留下两块银元,转身时眼眶已红。此后,“杨虎子团”行军到哪里,老百姓的慰劳便送到哪里:热气腾腾的煎饼、纳好的布鞋、疗伤的草药……这些带着体温的馈赠,成了比任何勋章都珍贵的褒奖。

从河北转战江南,杨南泉带领“杨虎子团”一路拼杀,伤疤从左臂蔓延至右腿,左脸的长征印记与新添的伤痕交织,成为他铁血生涯的勋章。1949年渡江战役,他被炮弹击中腰部,落下6级伤残。然而,河北血战中染红的那双眼睛,始终灼灼如炬——那是对战友的深念,对敌人的怒火,更是对家国的赤诚。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投身国防建设,历任工兵11团首任团长、长沙高级工兵学校1营营长及工程兵沈阳器材基地主任(副军职),将战场上的拼劲转化为建设中的韧劲,在新岗位上持续贡献力量。

1955年9月,杨南泉被授予上校军衔,胸前的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彼时,龙山的石板路、挑盐的艰辛、雪山草地的亲人、左脸的弹痕、河北战场上血红的双眼……那些浸透血泪的岁月,最终铸入他的脊梁——那是一个中国军人以生命锻造的军魂,是一个民族于苦难中挺立的傲骨。

杨南泉于2005年11月15日溘然长逝。如今,洗洛镇的老人们拍着膝盖讲起“杨虎子”的故事,说他脸上的疤是长征的烙印,说他打仗时眼睛红得能吓退鬼子。他们未必懂得“功勋卓著”的含义,只知那个从龙山走出的娃,用一身伤疤换来了太平岁月。而这,或许正是对抗战英雄最厚重的铭记。

素材:杨南泉将军之子杨金明

整理:龙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张海燕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