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17:32:08
文丨杨少波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抗日战争也迎来黎明前的最后决战。在湖南西部雪峰山一带,一场被称为“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芷江保卫战”)的大规模战役爆发。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更是一场扭转战局、振奋民族精神的关键之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役背景
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被盟军切断,妄图通过占领中国西南地区,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中美空军芷江基地,以挽救其在东南亚的败局,同时威慑重庆国民政府,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芷江机场是当时中美空军在远东的重要战略基地,拥有大量先进战机,对日军在华的军事行动构成巨大威胁。日军认为,只有摧毁芷江机场,才能解除空中威胁,掌握战场主动权,因此悍然发动了对湘西地区的进攻。
敌我双方兵力布置
中国军队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担任总指挥,集结了第4方面军王耀武部(辖第74军、第73军、第100军、第18军)、第3方面军汤恩伯部(辖第26军、第94军),以及第27集团军李玉堂部、第10集团军王敬久部等,总兵力约20万人。此外,中美空军混合团、美国飞虎队以及活跃在湘西地区的由共产党员领导的地方游击队,也参与到这场战役中,为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和敌后袭扰。
日军由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郎指挥,投入第116师团、第47师团、第64师团、第68师团等,总兵力约8万人。日军企图以优势兵力,迅速突破中国军队防线,直取芷江。
战役过程
湘西会战开始后,日军分四路向雪峰山东西麓,东起宁乡、益阳,西起城步、绥宁,沿资江两岸广大地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主要战斗有:
铁血武冈:雪峰山会战中的钢铁堡垒
1945年4月,在决定湘西命运的雪峰山会战中,武冈保卫战以其惨烈与坚韧,成为抗战史上的不朽传奇。武冈地处湘西要道,城墙高大厚实,是拱卫芷江机场的关键防线,日军第116师团、第47师团妄图夺取此地,撕开中国军队防线。
面对日军的汹汹来势,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172团临危受命,承担起武冈城防重任。团长石补天率部进驻后,立即加固城防工事,用沙袋、巨石填补城墙缺口,在城外挖掘反坦克壕沟,还动员当地百姓协助构筑防御体系。军民齐心协力,将武冈城打造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飞机、重炮对武冈城进行狂轰滥炸,城墙多处被轰塌。但172团官兵依托残垣断壁,用轻重机枪、手榴弹组成密集火力网,一次次击退日军冲锋。日军甚至使用毒气弹,给守军造成重大伤亡,但中国将士毫不退缩,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关键时刻,城内百姓也自发支援守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有的百姓还拿起锄头、菜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在这场激烈的攻防战中,172团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坚守城池数昼夜。
最终,援军及时赶到,与城内守军内外夹击,对日军发起反攻。日军伤亡惨重,全线溃败。武冈保卫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为雪峰山会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战斗中,中国军民展现出的顽强不屈、同仇敌忾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雪峰山下的绞肉机:洞口高沙战斗纪实
1945年4月,湘西雪峰山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位于湘西南交通枢纽的洞口、高沙地区,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关键战场。日军企图通过占领此地切断中国军队补给线,进而直取芷江机场;中国军队则在此构筑防线,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攻防拉锯战。
战斗初期,日军第116师团、第47师团在飞机、重炮掩护下,兵分多路向洞口、高沙猛扑。中国军队第74军、第100军依托雪峰山复杂地形,在洞口至高沙的山间隘口、村落布下防线。守军利用山涧、密林设置陷阱,用沙袋、巨石构筑工事,严阵以待。日军凭借装备优势,以波浪式冲锋发起攻击,炮弹将山头炸成焦土,阵地前沿硝烟蔽日。
在洞口青岩阵地,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日军多次组织敢死队发起集团冲锋,守军凭借战壕和机枪火力顽强抵抗,双方反复争夺阵地。每一处高地、每一间房屋都成为激烈的争夺点,阵地多次易手。第74军某营在弹尽粮绝之际,与日军展开白刃战,营长身先士卒,带领全营官兵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守住了阵地。
在高沙镇,由共产党员领导的地方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地形,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运输队、破坏交通线,在日军后方制造混乱。同时,当地百姓自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军民一心共同抗击日寇。
随着中美空军加入战斗,战局逐渐扭转。战机对日军阵地、运输线展开密集轰炸,中国军队乘势发起反攻。各路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日军实施包抄,形成合围之势。日军在腹背受敌、补给断绝的困境下,陷入混乱,被迫全线撤退。
洞口高沙战斗历时十余天,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毙伤日军数千人,成功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为雪峰山会战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更彰显了湘西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伟大抗战精神。
浴血龙潭:雪峰山会战中的生死较量
1945年4月,在决定湘西战局走向的雪峰山会战中,溆浦龙潭成为抵御日军进犯的关键战场。这里地处雪峰山东麓,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日军妄图直取芷江机场的必经之路。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172团等部在此严阵以待,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斗。
日军第116师团、第47师团凭借飞机、重炮掩护,向龙潭镇发起疯狂进攻。牛形山、鹰形山等战略高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战斗打响后,日军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将山头炸得碎石横飞。172团官兵依托简陋工事,用机枪、步枪组成密集火力网,一次次击退日军冲锋。面对日军的毒气弹袭击,战士们用湿布捂住口鼻,依然坚守阵地,绝不后退半步。
战斗中,龙潭当地百姓与守军同仇敌忾。他们自发组成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有的百姓将自家粮食、蔬菜送到前线,保障军队补给;还有不少青壮年手持锄头、猎枪,协助军队巡逻放哨、传递情报。共产党员梁新春带领的游击队更是神出鬼没,在日军后方频繁发动袭击,破坏交通线、焚烧物资仓库,让日军腹背受敌。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中国军队展开绝地反击。中美空军对日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地面部队则从两翼包抄,形成合围之势。在激烈的白刃战中,中国将士奋勇拼杀,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经过八昼夜的浴血奋战,日军伤亡惨重,全线溃败。
溆浦龙潭战斗共毙伤日军1200余人,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守住了阵地,成功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企图。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更体现了湘西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如今,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内,数百座墓碑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激励着后人铭记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
中美空军协同作战
在整个会战期间,中美空军混合团和美国飞虎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出动大量战机,对日军的地面部队、运输线、据点等进行轰炸和扫射。空战中,中美空军飞行员英勇无畏,与日军战机展开激烈拼杀,击落多架日军飞机,夺取了制空权。例如,在一次对日军运输车队的轰炸中,中美空军摧毁了日军大量车辆和物资,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
在肯定中美空军协同作战的重要作用,这里也值得提到一位国军重要将领,他就是参加了松沪会战、枣宜会战、鄂西战役的杨伯涛,杨伯涛是湖南芷江人,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11师师长,该师是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承担关键作战任务。
会战中,杨伯涛率11师奉命守卫雪峰山核心阵地。在江口、青岩一带,他利用地形构筑坚固工事,以灵活战术阻击日军主力第116师团进攻,多次击退日军冲锋,守住了阵地。日军试图迂回包抄时,他果断组织反击,配合友邻部队形成合围,歼灭大量日军,粉碎了其突破雪峰山防线、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
作为芷江籍将领,杨伯涛在保卫家乡的战斗中表现积极,其指挥的11师是会战中阻击日军的重要力量,为湘西会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战役结果
湘西会战历时两个多月,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告终。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2.7万余人,俘虏日军247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而日军妄图夺取芷江、摧毁机场的战略目标彻底失败,其精锐部队遭受重创,元气大伤。此役之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再无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而中国军队则乘胜追击,逐步收复失地,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湘西会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它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达诏书,宣布日本接受菠次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城,成为了改写历史的关键地点,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此举行,史称“芷江受降”。芷江受降,意义深远而重大。它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束,宣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侮首次取得全面胜利,让中华民族摆脱了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开始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