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霜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11:31:49
文/艾霜
今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布局,从最严格的制度保障到最严密的法治护航,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发生了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将“两山”理念深植于发展的每一处细节,让绿色成为湘西州大地最美底色。
深入学习,全面理解“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路径。
注重学深悟透,结合理论渊源系统学。“两山”理念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其发展规律和丰富内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中能清晰地看到,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社会财富。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利用好绿水青山,能通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路径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持联系实际,融入发展实践对照学。关键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实践要求,紧密结合思想动态与工作实际,通过全面学习、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既懂其言、更明其义,既知其然、更晓其所以然。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在不懈探索中守正创新,持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律的认识,努力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强化研讨交流,围绕难点堵点深入学。制定《州生态环境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立足于“学”,着眼于“用”,注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本领和成效,结合专题调研、集中研讨、“春风行动”和“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等,积极开展现场帮扶、线上交流和技术咨询服务,纾困解难助企发展。截至目前,梳理上报重点问题12个,提出帮扶建议25条,上门服务企业100余家。
系统整治,着力夯实“两山”理念的转化根基
生态是湘西州最大的优势。湘西州委、州政府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修复治理,让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净土永续。
高位部署推动,生态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湘西州多次召开州委常委会会议、州政府常务会议、州生环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州委书记、州长定期调度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进展,深入县市现场办公,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州委、州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美丽湘西建设提质升级的意见》,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质、美丽产业升级、淳美民风涵养、和美城乡共建“五大工程”。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凤凰县、花垣县十八洞村分别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保靖县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花垣县十八洞村“两山”创建经验还入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全域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建成全省首个市州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家库。2023年以来,每年都有案件获评省级典型案例,花垣县文华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被上合组织总检察长会议列为中国公益诉讼案例。
靶向发力破局,“锰三角”旧貌换新颜。以往提起“锰三角”,就常与“黑水”“污染”等词汇关联在一起。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打响“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而后,《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2022—2025年)》《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22—2025年)》《湘西州矿业综合整治整合实施方案》等方案相继出台,靶向对标“锰三角”整治,势必消除这个沉疴顽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关闭整合电解锰企业9家,取缔“散乱污”企业162家,封堵矿硐1195处,完成复绿14500余亩;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年处理矿山废水265.9万立方米,达标率100%。最新民调显示,群众对环境满意度达97.6%。
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湘西州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去年的第三轮中央和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湘西州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累计办结中央督察组交办群众信访举报问题53个、省督察组交办群众信访举报问题93个,是全省交办信访件最少的市州之一,也是全省未被中央督察组通报典型案例的3个市州之一。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厚爱一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在湘西州满满的“幸福感”。
绿色赋能,有效推进“两山”理念的拓展路径
在提升环境质量与加快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中,湘西州交出了亮眼答卷:环境空气质量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省榜首,39个国省控考核断面、14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能耗强度下降提前完成“十四五”省定目标。同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拓宽,森林固碳年价值达4.7亿元,花垣成功入选全省“湘林碳票”7个应用先行区。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54.2万亩,“五彩森林”植树428.9万株,带动林下经济综合产值突破43.3亿元,让绿色生态既守住了底色,更焕发出经济活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游客3318.0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357.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63%、5.29%。
湘西州的生动实践,正是绿色赋能“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从守护蓝天碧水的“硬指标”到激活生态价值的“软路径”,守绿添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这片土地有力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幸福财富。
漫步湘西,满目青翠间藏着发展密码。碳票变钞票,让沉睡的森林资源有了“金融身份证”;林下经济蓬勃生长,让“靠山吃山”从粗放索取变为精细培育;生态旅游持续升温,让游客在山水画卷中消费,在民俗风情里停留,带动老百姓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这背后,是发展思路的深刻转变——不再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效益,而是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底色,让绿色成为贯穿产业升级、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的主线。
全国生态日不仅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更是对发展方向的指引。湘西州的探索仍在继续:如何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完善,让更多群众分享生态红利?如何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两山”理念的深化践行中。当绿色赋能成为共识与行动,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两山”之花必将在绽放中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果实。
责编:郭朵朵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