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丨从“湖南的楹联”到“楹联里的湖南”

王家安 版面责编 黄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5 08:05:02

  文丨王家安

  盛夏时节,在大河之滨品读由湖南日报社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楹联里的湖南》一书,从“湖南的楹联”再到“楹联里的湖南”,一路读来,环顾湖湘楹联历史,看到这一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播的现象级产品,不免颇多感慨。

  提到湖南楹联,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里的湖南》开篇之作,也是此联。

  湖湘山河锦绣,名联遍布,从《楹联里的湖南》即可见一斑,其楹联的质与量,都可称之“于斯为盛”;至于楹联作者,那也是灿若星河。据唐意诚先生《湖南古今对联书目》,载有湘人联著1323种,为各省之执牛耳者;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主编《清十大名家对联集》,撷取史上十位重量级联家,其中就有曾国藩、左宗棠、李寿蓉、王闿运、吴獬五位湘人,占到半壁江山。

  湖湘楹联之风,从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振臂一呼中走来,从梁章钜《楹联丛话》出版后,从湖南率先翻刻“一时颇为纸贵”的轶事中走来,恰同中国楹联文化的繁盛轨迹相契合,盛行三百年而别开生面。

  提起湖南人,有人说“湖湘之地民风勇悍”,也有人说湖南人有“三气”,灵气、匪气、霸气,但无论是“霸蛮”还是“血性”,湘人质直刚劲,真诚坦率,而楹联凝练精妙的文体,也正和湖南人“对脾气”。

  十年前,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湖南“楹联文化强省”称号,之所以强,在于有名家,有名作,更在于广泛而深远的群众基础,是名副其实“楹联的湖南”。2023年4月起,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推出的大型传统文化专栏《楹联里的湖南》,以图文报道、短视频、AI海报多频共振,专家专业解读评析,多媒体平台推送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对湖南省14个市州以及部分存留在外省、但与湖南有深度关联的优秀楹联进行了精解力推。这一专题推出后成了“现象级”产品,这其中固然离不开组织者的精心筹划、亲历者的精彩讲述、执笔者的精妙采编,但其所浑厚耐读者,正是每篇文字,均扎根于这片楹联的广袤沃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包括楹联文化在内,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精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要传播当代中国,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楹联里的湖南》整本书读来,主创团体别具匠心之处颇多。在题材上,除对经典楹联的解读,还选择其他应用场景,如长沙网红打卡地的茶馆联等;在地域上,不仅湖南本省,亦囊括一批埠外湘人或是与湖湘有关的楹联佳作;在解读上,既有文史哲及楹联领域专家,还有如从事雷达研究的工科学者、在华工作的美籍教授等嘉宾,以多维视角畅谈中华文化,这些都丰富了内涵和外延。全书百篇力作,浸染三湘,以楹联解读湖湘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产生出“活化”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责编:廖慧文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