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中国意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8-14 23:15:30

黄军建

公元1046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自此,一座本用于军事瞭望的木构高台,被注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魂魄,完成了从砖木之躯到精神地标的涅槃。范仲淹把自然美与政治美、生态美与思想美、地理美与品德美、建筑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精神版图上的原点。这枚“文化印章”,政治上,已成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象征;文化上,是“文明以载道”的丰碑;经济上,是以“文化成产业”的样本;国际视域下,是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辐射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伦理、美学的多重光谱,成为一种“中国意义”。千年以降,岳阳楼历经火焚、水淹、兵燹、重建,却始终屹立不倒;它所承载的“忧乐”二字,也早已越过洞庭波涛,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最坚韧的文化自信、最昂扬的担当精神,成为一座“家国楼”、“民族楼”、“文化楼”、“精神楼”。今天,当我们再度登楼远眺,不仅看见层波叠浪、沙鸥翔集,更看见一座楼与一个民族命运共振的宏大叙事。

岳阳楼的中国意义与影响
文化坐标:从“地景”到“心境”。中国从来不缺名山大川,却鲜有一栋楼能像岳阳楼这样,把自然山川、政治伦理、士人理想、百姓情感熔于一炉。它既是一处“地景”,更是一处“心境”。自宋以后,无论贬谪人、戍边将士,迁客骚人,仁人志士,抑或渔歌互答的舟子,登斯楼者无不以“忧乐”为镜,反躬自省。于是,岳阳楼成为中华文化“向内求索”的坐标:向内,它照见个体生命的价值;向外,它映现天下兴亡的担当。
政治符号:从“江湖”到“庙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正值庆历新政受挫,自己被贬邓州。然而,他并未沉溺于个人失意,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借江湖之远写庙堂之忧。自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律令。岳阳楼也因此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显示器”:历代王朝更迭,凡宣称“与民同忧乐”者,必重修岳阳楼;凡宣称“政通人和”者,必御书“岳阳楼”匾额。它让抽象的政治伦理有了可触可感的空间载体。

经济引擎:从“舟楫”到“文旅”古代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漕运枢纽,“楼以湖兴,湖以楼名”。明清时期,岳阳楼周边形成“朝游岳阳楼,午憩南津港,夕泊七里山”的繁华市集;今天,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岛黄金文旅带,每年吸引游客逾千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百亿元。文化IP的溢出效应,使这座“老楼”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精神灯塔:从“华夏”到“世界”一块木料,一篇短文,之所以穿越千年,是因为精神不是消耗品,而是增值品,每一代人都往岳阳楼里注入了新的理念:宋代注入了“与天下人同忧乐”,明清注入了“忠孝节义”,近代人注入了“救亡图存”,当代注入了“生态文明”。文化在叠加中增值,精神已然战胜时间。1938年,抗战烽火中,丰子恺率师生南迁至岳阳,登楼默诵《岳阳楼记》,在日记里写道:“国破山河在,楼高风更急。愿以忧乐二字,作中华不亡之证。”2020年,全球抗疫艰难时刻,中国捐赠法国的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印有法语译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古楼,化作跨越语言与疆域的精神灯塔,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振的大爱。

为何一座楼有如此神奇的穿透力?
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极致洞庭湖汇聚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兼具“湖光秋月两相和”的静美与“浊浪排空”的雄阔。岳阳楼踞城西门之上,凭栏远眺,可见“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亦可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自然之极致,为情感之极致提供了宏大布景。楼以湖而雄,湖以楼而阔,天然契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形成可游、可居、可思的三螺旋。
汉字与建筑的“互文”汉字是象形文字,建筑是立体文章。《岳阳楼记》用368字写尽湖山四时、人生百感;岳阳楼用三重飞檐、十二根金柱撑起“先忧后乐”的精神穹顶。文字与建筑互为注脚:读其文,想见其楼;登其楼,默诵其文。岳阳楼若无范仲淹一记,不过是“江南一胜概”,若无斯楼,范记也难成千古绝唱,建筑因文字而神圣,文字因建筑而可触,形成“楼记——实景——心境”的沉浸式体验,这是任何单一媒介无可替代的“超链接”。
  士人与百姓的“共情”范仲淹以士大夫身份写“微斯人,吾谁与归”,却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通了士、农、工、商的情感壁垒。于是,岳阳楼不再是权力者的专属,而成为普通人亦可登临的精神高地。滕子京被贬,却是“百废俱兴”,范仲淹作记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升华,岳阳楼从此成为“精神炼炉”——个人不幸被熔铸成天下大幸,悲怆转化为昂扬,这种“逆境中的昂扬”,正是中华文明屡仆屡起的密码。

  重建与记忆的“循环”岳阳楼屡毁屡建,每一次重生都是民族韧性的注脚:明崇祯毁于火,清康熙“易木以石”;抗战时楼顶被日军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按同治形制复原。灾难—毁灭—重建—升华,循环往复,恰如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缩影。自宋以来,岳阳楼已成为历代士人“成人礼”式的必经之地,登斯楼者必诵《岳阳楼记》,必临湖凭栏,必碑廊拓片,仪式化的重复,使忧乐精神沉淀为集体无意识,如一条文化长波,穿越千年仍能能量充盈。
岳阳楼留给人们与社会的启示
文化的力量无穷尽建筑会老,木材会朽,但文字不老,精神不朽。岳阳楼千年不倒,是因为它被文化“二次创作”成一种可以无限复制的符号。今天,我们谈“国潮”“IP”“软实力”,本质都是在寻找新时代的“岳阳楼密码”:让静态遗产成为动态叙事,让历史场景照进当下生活。文化比长江更长,岳阳楼屡毁屡建,《岳阳楼记》从未断流,文字一旦注入民族血液,便与山河同在,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对砖瓦的复制,而是对精神的再生产。

  担当是最高级的智慧滕子京主持修建的岳阳楼,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民心工程,一年工程赢得千年民心,当今城市更新,若能以“忧乐”二字衡量,则大拆大建可免,百姓获得感可期。范仲淹的“忧乐”不是情绪化的牢骚,而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把个人命运嵌入天下兴亡的坐标系,从而获得超越性的意义感。对个人,它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自我叩问;对社会,它是“是进亦忧退亦忧”的社会责任;对国家,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伦理。
  微斯人也可创造历史滕子京,一位被贬的刺史;范仲淹,一位远谪的知州,都不是帝王将相,却在岳阳楼完成了一次精神逆袭的“历史合唱”,他们昭示世人:历史没有固定的主角。一座楼、一湖,改变了一段历史的走向。历史的宏大叙事并非只由帝王将相书写,每一个“微斯人”只要心怀大义,皆可成为文明进程的“扳道工”。
  一座楼让人记住家国岳阳楼把“家国”这一抽象概念变成可触可感的空间,抬眼是“吴楚东南坼”,低头是“乾坤日夜浮”。人在楼中,家国不再是口号,而是坐标,是呼吸,是日常。不是纪念过去,而是唤醒当下。范仲淹写“楼记”而小天下。不必人人到岳阳楼,却可以让“忧乐”成为心里的坐标,文化可以把一座楼的重量变成整民族的重量。微斯人可以撬动大历史,可以创造历史,但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舞,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合唱,一座楼让人记住家国,因为家国从来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选择。当下社会,“附近”正在消失,年轻人“断亲”“躺平”岳阳楼一直在提醒们:个体的“小情绪”必须链接到家国的“大叙事”,生命才有重量。登楼远眺,湖山依旧,家国仍在,个人与时代的裂缝得以弥合。只要吟诵或登楼,“忧乐”便会沁入你的心间。

把忧乐精神转化为国家精神、民族精神
国家层面:把“忧乐”写进制度今天的中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航天探月、南水北调等“其乐”的成果,但“其忧”仍在:芯片之困、气候之变、人口老龄化……国家精神需要一种制度化的“忧乐循环”:当“忧乐”成为制度语言,岳阳楼就真正从文物变成了“国家精神芯片”。
——建立“忧乐指数”:将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等民生痛点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让“先忧后乐”成为可量化的治理目标。
  ——打造“忧乐智库”:依托岳阳忧乐精神研究会,联合高校、媒体、企业,每年发布《中国忧乐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民间视角。
  社会层面:把“忧乐”融入日常。将每年9月15日(岳阳楼记诞生纪念日)设立为“中国忧乐日”,全国同步开展“我为家乡解一忧”志愿活动。
——“忧乐城市联盟”:倡议沿长江、黄河、大运河的六十座城市,共同保护水生态、讲好水故事,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为流域治理的共同心态。
  ——“忧乐青年计划”: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振兴一线、社区网格、应急救援队蹲点一年,把“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转化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忧乐精神贯穿国民一生的教育,民族精神便不再是口号,而是“日用而不觉”的集体潜意识。
  文化层面:把“忧乐”升级为IP
——数字孪生岳阳楼:运用元宇宙技术复刻宋元明清历代岳阳楼,让全球网友在虚拟空间“登楼赋诗”,实现“一座楼,亿万人同忧乐”。
  ——“忧乐”主题文艺矩阵:电影、电视剧、戏曲、动漫、抖音、短视频、游戏等为载体,以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从屈原、范仲淹、滕子京到左宗棠、郭嵩焘的“忧乐故事”,让传统精神在Z世代“破圈”。
——建立“忧乐”研——学——企走廊,把文化融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洪流之中,形成服务于“研——学——企”国家情怀的文化黄金线路,用中国故事回答世界之问。
当忧乐精神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生产、可共创的文化产品,文化便有了可持续的经济底盘,经济亦有了文化助力支持。
  教育层面:把“忧乐”种进心田
把《岳阳楼记》从语文升级为跨学科项目,地理课观洞庭水文,历史课讲庆历新政,美术课画潇湘八景,信息课编忧乐算法,让学生成为“文本再生产”主体,而非被动背诵的客体,当孩子们为洞庭湖候鸟设计迁徙路线时,“微斯人”就已长成。
——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岳阳楼的建筑、水文、诗词、政治,最终完成“我给岳阳楼做导览”的实践报告。
  ——大学通识课《忧乐与中国精神》:从《岳阳楼记》讲到《为人民服务》,从“士不可不弘毅”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让“忧乐”成为青年价值观的“源代码”。

楼文永不朽,忧乐共江山

岳阳楼依然三层,却装下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不是博物馆的瓷瓶,而是可以不断注入热水的茶壶;担当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普通人的日常抉择,精神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可以转化为政治、经济、社会效益的软实力。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一跃让岳阳楼不再只是洞庭湖边的一座古建筑,而成为14亿人共享的精神基站,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默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能听见历史的涛声,未来的召唤;只要心中常存“先忧后乐”,则处处皆岳阳楼。当文化的力量被重新激活,当担当成为全民智慧,当每一个“微斯人”都敢以天下为己任,一座楼便足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记住:
  微斯楼,吾辈皆斯人,微斯人,国何以立?”

  岳阳楼不老,忧乐精神长青。它将继续在洞庭的万顷波涛之上,在长江的千年奔流之中,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深处,发出无声的召唤——
  记住家国,记住担当,记住我们共同的中国意义“先忧后乐”

(黄军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