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8-14 23:15:30
黄军建
公元1046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自此,一座本用于军事瞭望的木构高台,被注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魂魄,完成了从砖木之躯到精神地标的涅槃。范仲淹把自然美与政治美、生态美与思想美、地理美与品德美、建筑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精神版图上的原点。这枚“文化印章”,政治上,已成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象征;文化上,是“文明以载道”的丰碑;经济上,是以“文化成产业”的样本;国际视域下,是中国故事的“世界语”。辐射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伦理、美学的多重光谱,成为一种“中国意义”。千年以降,岳阳楼历经火焚、水淹、兵燹、重建,却始终屹立不倒;它所承载的“忧乐”二字,也早已越过洞庭波涛,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最坚韧的文化自信、最昂扬的担当精神,成为一座“家国楼”、“民族楼”、“文化楼”、“精神楼”。今天,当我们再度登楼远眺,不仅看见层波叠浪、沙鸥翔集,更看见一座楼与一个民族命运共振的宏大叙事。
精神灯塔:从“华夏”到“世界”。一块木料,一篇短文,之所以穿越千年,是因为精神不是消耗品,而是增值品,每一代人都往岳阳楼里注入了新的理念:宋代注入了“与天下人同忧乐”,明清注入了“忠孝节义”,近代人注入了“救亡图存”,当代注入了“生态文明”。文化在叠加中增值,精神已然战胜时间。1938年,抗战烽火中,丰子恺率师生南迁至岳阳,登楼默诵《岳阳楼记》,在日记里写道:“国破山河在,楼高风更急。愿以忧乐二字,作中华不亡之证。”2020年,全球抗疫艰难时刻,中国捐赠法国的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印有法语译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古楼,化作跨越语言与疆域的精神灯塔,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振的大爱。
士人与百姓的“共情”。范仲淹以士大夫身份写“微斯人,吾谁与归”,却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通了士、农、工、商的情感壁垒。于是,岳阳楼不再是权力者的专属,而成为普通人亦可登临的精神高地。滕子京被贬,却是“百废俱兴”,范仲淹作记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升华,岳阳楼从此成为“精神炼炉”——个人不幸被熔铸成天下大幸,悲怆转化为昂扬,这种“逆境中的昂扬”,正是中华文明屡仆屡起的密码。
微斯人也可创造历史。滕子京,一位被贬的刺史;范仲淹,一位远谪的知州,都不是帝王将相,却在岳阳楼完成了一次精神逆袭的“历史合唱”,他们昭示世人:历史没有固定的主角。一座楼、一个湖,改变了一段历史的走向。历史的宏大叙事并非只由帝王将相书写,每一个“微斯人”只要心怀大义,皆可成为文明进程的“扳道工”。
一座楼让人记住家国。岳阳楼把“家国”这一抽象概念变成可触可感的空间,抬眼是“吴楚东南坼”,低头是“乾坤日夜浮”。人在楼中,家国不再是口号,而是坐标,是呼吸,是日常。不是纪念过去,而是唤醒当下。范仲淹写“楼记”而小天下。不必人人到岳阳楼,却可以让“忧乐”成为心里的坐标,文化可以把一座楼的重量变成整民族的重量。微斯人可以撬动大历史,可以创造历史,但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舞,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合唱,一座楼让人记住家国,因为家国从来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具体选择。当下社会,“附近”正在消失,年轻人“断亲”“躺平”,岳阳楼一直在提醒人们:个体的“小情绪”必须链接到家国的“大叙事”,生命才有重量。登楼远眺,湖山依旧,家国仍在,个人与时代的裂缝得以弥合。只要吟诵或登楼,“忧乐”便会沁入你的心间。
——打造“忧乐智库”:依托岳阳忧乐精神研究会,联合高校、媒体、企业,每年发布《中国忧乐报告》,为国家决策提供“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民间视角。
社会层面:把“忧乐”融入日常。将每年9月15日(岳阳楼记诞生纪念日)设立为“中国忧乐日”,全国同步开展“我为家乡解一忧”志愿活动。
——“忧乐青年计划”: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振兴一线、社区网格、应急救援队蹲点一年,把“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转化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文化层面:把“忧乐”升级为IP
——“忧乐”主题文艺矩阵:以电影、电视剧、戏曲、动漫、抖音、短视频、游戏等为载体,以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从屈原、范仲淹、滕子京到左宗棠、郭嵩焘的“忧乐故事”,让传统精神在Z世代“破圈”。
教育层面:把“忧乐”种进心田。
——大学通识课《忧乐与中国精神》:从《岳阳楼记》讲到《为人民服务》,从“士不可不弘毅”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让“忧乐”成为青年价值观的“源代码”。
楼文永不朽,忧乐共江山
岳阳楼依然三层,却装下了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不是博物馆的瓷瓶,而是可以不断注入热水的茶壶;担当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普通人的日常抉择,精神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可以转化为政治、经济、社会效益的软实力。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一跃,让岳阳楼不再只是洞庭湖边的一座古建筑,而成为14亿人共享的精神基站,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默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能听见历史的涛声,未来的召唤;只要心中常存“先忧后乐”,则处处皆岳阳楼。当文化的力量被重新激活,当担当成为全民智慧,当每一个“微斯人”都敢以天下为己任,一座楼便足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记住:
微斯楼,吾辈皆斯人,微斯人,国何以立?”
岳阳楼不老,忧乐精神长青。它将继续在洞庭的万顷波涛之上,在长江的千年奔流之中,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深处,发出无声的召唤——
记住家国,记住担当,记住我们共同的中国意义:“先忧后乐”。
(黄军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