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江——在碧水清波中照见幸福的模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4 18:08:48

栗江,宛如湘南丘陵褶皱间一条灵动的翡翠缎带,天光云影倒映其中,粼粼波光里流淌着千年灵韵。作为2025年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之一,这条滋养着湘南百姓的河流,即将迎来一场焕新蝶变。

栗江栗江镇段。

栗江的“前世今生”:一汪碧水润湘南

栗江是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祁东县白鹤街道金星村,流经衡南县柞市镇、茅市镇、硫市镇近尾洲镇最终在栗江镇汇入湘江71公里的河道,如血脉般串联起428平方公里的流域滋养着2.25万群众。

流域内西北高、东南低,丘陵环绕间溪谷平原分布两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1368毫米。流域内9座干流拦河闸坝54座水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栗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布局。

蓝图绘就:努力打造全省幸福河湖样板

此次幸福河湖建设,通过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化传承等系统工作,让栗江逐步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文化浓厚、人水共生”的典范,并立足区域特色与水系特点,努力打造全省幸福河湖样板。

项目以“一脉两核四维”格局进行治理:以栗江为主干,向泉水江河、秀才堡河等支流延伸,覆盖超100公里干支流结合栗江镇、硫市镇、茅市镇的地域特色,通过“保护传承、科技赋能、生态共生、文旅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全流域综合施策,最终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幸福衡南画卷。

本次建设范围为斗山桥水库至河口段,总投资1.1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8000万元),八大建设内容精准发力:

筑牢安全屏障:完善25.5千米河湖堤岸功能,设置10块水域岸线管理公示牌、96处界桩,配套20处“四个一”工程安全设施;

升级智慧监管:新建1处河道流量监测站、8处AI视频监控站、1处水质监测站,配备1套无人机及配套系统,开发集成功能模块与基础运行支承环境(后两项为地方配套);

护好灌溉命脉:整治皮兰亭水库、观印山塘等周边灌排渠道2579,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修复生态本底:对福民村段、秀才堡河支流等158米当冲段进行保护修复,修复栗江太古桥上游7904平方米岸线;

严控污染源头:在茅市镇、栗江镇及硫市镇新桥村3处人口集中区域开展生活污水处理;

激活水文化:新建2处水文化节点;

便利亲水生活:设置73处下河踏步、2处亲水步道。

未来图景:碧水映幸福,两岸皆金山

项目建成后,栗江将迎来全方位的蜕变,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更安全的守护:防洪达标率持续保持100%,防洪设施高效运行,为沿岸群众筑牢“安心屏障”;

更优美的生态:过度硬化、白化”的护坡将实现生态化治理,河道岸线与河床形态优化,河岸稳定性从“次不稳定”升级为“基本稳定”,河岸带植被覆盖率达92%,生态流量满足度达96%,水生生物种群逐步恢复;

更清澈的水质:水质提升至Ⅱ类,一汪碧水成为居民幸福感的“催化剂”;

更智慧的管理:数字化监测设备全覆盖,推动河湖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打下基础;

更浓厚的文化:保护龙主水事”传统信仰、“七巧龙舞”非遗等遗产,建成2处以上水文化传承基地、2处以上融合宣传区,开展4次以上水文化主题活动,推出相关刊物与文创产品,让水文化浸润两岸;

更兴旺的发展:污水管网与集中处理设施完善后,水质持续提升将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为农业、服务业绿色转型注入动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赢

建设实施方案节点一效果图。

夕阳西下时,斗山桥水库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稻田,岸边油茶果缀满枝头,七巧龙的剪影在暮色中舞动,无人机巡航的嗡鸣与渔歌交织——这幅生动的画面,正是栗江未来的日常。

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终将成为湘南百姓的“幸福载体”。当孩子们的笑声、老人的闲谈、游客的赞叹融入潺潺水声,便是“幸福河”最动人的注脚。(通讯员 梁芋轩 实习生 何镒伸)

责编:徐丽

一审:徐丽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