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算“先进事迹”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4 16:50:46

文案:李焱婕

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近日,00后女孩小齐一个生活细节被写入“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先进事迹中——“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这个“孝心细节”引发不小争议,有网友觉得,把这样的家常小事放进“好人”选,有点人为拔高了

一个年轻人能体察父亲口味偏好,以细微的举动传递关爱,这份朴素的用心值得称赞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的核心观点是“色难”,也就是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和颜悦色是非常难得的,真正的孝,不就是这种真心实意的体贴嘛?

但话说回来,“好人”这名号随便给,好人”是具有标杆意义的。要是评的时候只见私人化的小事,那这荣誉的“引导力”说服力可能就弱了因为单凭“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撑不起对“好人”精神的深层解读

社会上有危急时刻敢站出来的人,有照料病人多年的人,有在公共事务里积极出力的人……他们的付出往往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承担更多的责任若评选叙事过度沉溺于“一粥一饭”的微观表达,可能难以产生“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效应也会模糊“好人”称号所应彰显的奉献、担当、利他等更核心的精神坐标。道德人物评选的层级越高,各种要求无疑就应当越高。所以评“好人”,得在私人温情和社会贡献之间找个平衡,不能有失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质疑,评选机构并未小齐资格匆忙取消而是进行了更全面的评估,这或许暗示着价值评估的进步和完善——看到的不仅是“一勺辣椒,更是兼顾了多方面的完整人格画像。家庭孝行与她在工作中的敬业、生活中的乐于助人共同构成了立体的评价底座,而这,才是她能够入围“吉林好人”最“硬核”的支撑。

不能忘了生活里那些“柴米油盐”,更让那些公共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作为体现出来。所以这次的争议也提醒我们,评选“好人”的标准到底该是什么。只有标准弄清楚了,才能给社会指个明白路,让大家知道该效仿的是什么

责编:唐雨琪

一审:张英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