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4 11:01:53
文/蒋集政
有人说,到江西宜春,不能不游万载古城。
万载,古称阳乐、康乐。自三国孙吴黄武年间(222年-229年)置阳乐县,已历经近1800年的风雨沧桑。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阳乐县更名康乐县。五代十国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唐宋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人们开垦为田,种植席草和水稻,万载古城因此也被誉为“田下”。
独一无二的祠堂集群
万载古城由田下祠堂群与南门老街两部分组成,占地230余亩,保存着许多古民居、古街、巷弄、考棚、粮仓、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明、清、民国时期老店铺60余间,是赣西宗族文化活标本、赣派建筑代表作,被称为中国第一赣派古城,是万载“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和文化价值。
田下祠堂群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古祠堂28座,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祠堂集群。郭氏宗祠是田下祠堂群建造时间最早的祠堂,以郭氏宗祠为中心,四周辐射有郭世兴嗣孙建造的祠堂环绕,如郭绿阴公祠、郭瑞公祠、郭衡公祠、郭挥公祠、郭汉公祠、郭烈公祠、郭谦公享堂、郭南轩公祠等,宗祠数量最多,在田下多姓氏祠堂群中“独占鳌头”。
郭氏宗祠系万载郭氏总祠,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于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扩建重建,为田下郭氏始祖、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第21代嗣孙郭世兴(1240年—1314年)嗣孙建造,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入祠一进山门、二入仪门、三过赞亭(亦称站亭、藻亭)、四迈享堂、五登寝堂。除祠堂建筑外,“惟门外有坊、坊外有池、池外有桥、桥外有店,规模宽敞”。
绿阴公祠是田下祠堂群中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的宗祠,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五开五进,是郭子仪第28代嗣孙郭瑾(1388年—1469年,号绿阴)所建。郭瑾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36岁时中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为官17载后告老还乡,隐居田下,公祠门联总结了他的一生:“十七祀,钦恤惟刑,解组归田,此地堂曾开昼锦;三六贤,雲仍独盛,蒙庥锡类,于今廟合起高门”。
田下祠堂群共包括15个姓氏,还有易氏大祠、闻礼公祠、周文公祠、张爵公祠、彭希载公祠、陈达公祠、高燕山祠堂、龙西祠等,这里仅介绍宋缉轩公祠、辛鼎公享堂、鲍五甲祠。
宋缉轩公祠建造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是宋氏族人为纪念宋阶明而建的一座祠堂。县志与宋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宋氏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来到万载。宋阶明(1817年—1862年),字缉轩,诰授朝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族谱载:“公以知府分发浙江,到省未久,会粤匪大至,四面环攻,巡抚王壮愍委司七门总查……因粮尽援绝城陷,与壮愍公俱死……”
辛鼎公享堂约建于清道光时期。辛玉莹(1783年—1833年),字鼎和,名下5子8孙,叶茂根深,事业发达,家庭和睦,家运顺畅。为继承先辈艰苦创业精神,子孙两代人捐资建造了这座享堂。大门左侧围墙上部镶嵌刻有“辛鼎公墙并墙脚记”字样石碑,门框上方镶嵌“陇西第”匾额,显示辛鼎公后人不忘“陇西”为辛氏发祥之地,数典而不忘祖。
鲍五甲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善告竣,历时近50载,原名“三用公祠”,以万载鲍氏先祖详用、均用、廷用兄弟之通称而名。因万载鲍氏“支分四房,籍隶两甲,长敬芳为八甲,其次详用、均用、廷用同系五甲”,故又名“鲍五甲三公支祠”……
傲立赣西的文化传承
万载自古地灵人杰,自明代以来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清嘉庆年代始更有“辛、宋、郭、彭”四大家族,有“辛家的权势、宋家的钱财”之俗谚。而能够涌现诸多杰出人物,归根结底是因为万载独特的文化传承。
辛鼎公所在的辛氏家族,祖屋上厅正面壁上方悬挂着刻有“学吃亏”额匾,可谓辛氏家族祖训。几百年间,辛氏族众恪守祖训,代代传承,“学吃亏”成为以德治家的座右铭、重义轻财的道德风范、宽厚包容的为人之道、谦虚谨慎的行事之规,因而造就辛家人才辈出。辛氏家谱载,清初以来,辛氏子孙有进士3人、举人3人、翰林学士3人,从九品以上64人,郡邑庠生19人。清末大臣辛从益(1760年—1828年),不仅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深得乾隆、嘉庆二帝称赞,还善诗作文,尤以书画见长,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万载古城何止一个辛家?古城原县衙斜对面有一座清代考棚,是万载文运昌盛的见证。考棚是科举时代的产物,被称为见证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活化石”,考棚是考生参加县学考试取得袁州府试资格之所。
考棚县试由县官主持,试卷统一印制,密封防伪,考生点名入考棚,对号入座,人各一间。考棚紧临集贤堂,考生在考试前后均聚在集贤堂饮食、就寝、复习功课,所需费用由乡绅与宗族捐助的田亩所收息金支出。
有人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由平民到贵族的桥梁。实行科举制度后,古代俊杰之士无不是出考棚而上金銮殿试,脱布衣而加官为国家能臣。考棚不以贫贱欺人,不以衣冠取人,不以年龄论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昨日发奋废寝忘食,今日考棚妙笔生花,他日宏图大展,名闻天下。万载古城祠堂集群的不少建造者就是从考棚走出去的读书人。
在古城明德坊旁有一座由两块长条麻石铺在溪流上的小桥,名“再思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万载县志》载:“治南五十步,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冯原礼建以桥。”这座小桥很不起眼,既没有栏杆,也没桥墩,桥面狭窄,只能容一辆小土车单向而过。“民之讼者致此思息,故名”。名为“再思桥”,意在警示到县衙诉讼的人们应常常反躬自省,再思而行。
再思桥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代时,田下一户刘姓人家丢了牛,有人说是邻居李三偷走了,他于是请人写好状纸准备到县衙状告李三。当走到离县衙不远的麻石桥上时,他停下来犹豫着该不该听信人言去告状。这时他妻子追来,说李三帮忙把牛找到了。刘姓之人庆幸自己没有草率行事,不然就冤枉了李三,破坏了邻里关系。后来这座桥被称为“再思桥”,意在告诫世人,止怒、止讼、止争斗,遇事三思而后行……由此可见古代万载人的谦恭自省。
万载的文化传承,还有花炮、傩舞、夏布、得胜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烈公祠改建的夏布文化馆内,有可追溯至东晋后期历经1600余年岁月沉淀的夏布织造技艺。郭氏宗祠改建的万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天正有万载傩舞表演,这一源于元末明初的古老艺术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令人垂涎的万载美食
当地人说,到万载古城,必须游览祠堂集群,了解夏布工艺,欣赏傩舞表演,观看冷光烟花,品尝万载美食,才算不虚此行。湖南、江西名列中国花炮产业前茅,尤以湖南浏阳、醴陵,江西上栗、万载为最。此次万载行正值周日,冷光烟花每周六晚才有燃放,不免遗憾,但万载美食当要品尝一番。
万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赣菜发祥地之一。古城内张爵公祠的万禧堂、周文公祠的和喜堂都是经营万载特色美食的场所。和喜堂大门前的“田下古城祠堂宴”宣传牌上有“万载六大碗”简介,分别为富贵油卷、万载鱼块、康乐三黄鸡、清炖黑山羊、万载扎肉、万载诈肉。也有说,扎肉、扎鱼、羊肉、油卷、狮子头俗称万载五大菜,每逢酒席宴请几乎都会出现。还有介绍,万载扎粉、粉皮烧甲鱼、蹄花、万载肘子、樟树清汤、油炸豆腐、万载鸭三件是万载特色美食。
这些菜名,许多一看便知,如万载鱼块、康乐三黄鸡、清炖黑山羊、粉皮烧甲鱼、蹄花、万载肘子、油炸豆腐等。即使不常见的狮子头,长沙许多餐馆、饭店也有,肉丸而已;扎肉、扎鱼,我家乡永州也有。但富贵油卷、万载诈肉、万载扎粉、樟树清汤、万载鸭三件则不知就里,尤其是万载扎肉与万载诈肉,读音完全一样,却是两个不同的菜,云山雾罩,不禁想深究一番。
富贵油卷又名八宝油卷,因选用猪肉、猪网油、笋干、生粉、蛋清、葱姜、马蹄、酒酿八种材料精制而成,故称“八宝油卷”,切成片食用。
万载诈肉,似肉非肉,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猪肉紧张的年代,人们巧妙地以米代肉,将糯米浸泡发胀沥干碾成微粒,再与五花肉、肉卤汤等食材一同隔水炖煮,既非纯肉,也非纯菜,以假乱真,却回味无穷。
万载扎粉其实就是米粉,一摞一摞的米粉晒干捆成一扎扎的,故称扎粉。万载扎粉做法类似长沙炒粉,只是扎粉是圆粉。
万载鸭三件就是有鸭头、鸭翅、鸭爪,主要味道是辣,吃起来麻麻的,酥酥的,肉质鲜美酥软,虽然很辣,但辣得总是让人停不下筷子,吃了还想吃。
所谓樟树清汤,其实就是馄饨,万载又称“清江包面”,当地以“竹膜纸,包丁香,一投投进赣江,风吹波浪起,赶紧用碗装”的顺口溜概述其特点。作家张恨水在《北雁南飞》中,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樟树,在大码头闻得“清江包面”的一阵阵香味,品尝后禁不住赞曰:“清江包面,奇食也!”
俗话说,茶饭不分家。在万载古城,到处可闻茶香。从明清时期起,万载人就有喝茶的习惯,县城的四个城门口和繁华街头,都曾有著名的茶馆。由古城清代考棚改造的尚清斋茶室,专营万载大碗茶。郭挥公祠不仅改建成了从泉茶馆,还是万载大碗茶民俗研究会所在,茶馆大堂柱联云“艺术总开情,感鼓乐琴音,古风今韵,千秋戏曲千秋史;人文尤放彩,咏汤周霁雪,紫盖浮云,一卷诗书一卷图”。万载大碗茶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将滚水倒入大瓷碗中,茶香便扑鼻而来。闲暇时,三五好友在茶室桌边围坐,点上几个油货、一碟煮花生,喝上一碗大碗茶,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大半天,正如茶室门联所曰“品茗茶览胜景悠然自得,聚亲朋会好友乐在其中”……
漫步古城青石板路上,看“前店后坊”格局的药铺、酒坊、豆腐店等老字号招牌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偶尔可见身穿汉服的女子从街巷经过,时光仿佛在此凝固,令人感受古城的熙攘与宁静的同时,回味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蒋茜
一审:蒋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