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8-14 10:53:14
文|施俊杰
《山花红如火》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为底色,以山花为革命精神的永恒隐喻,通过民族音乐语汇与现代编曲技法的交融,构建起独特的历史与当下和声叙事。在廖洪立作曲、鲁絮作词的艺术共创下,张家界绵延山岭中的点点山花绽放成一曲贯通历史与当下的红色文化赞歌。
鲁絮的词作,以“山坡”为空间载体,串联“那时”与“今又”的时间维度。“那时爬山坡,山花红如火。枪林弹雨不退缩,谁唱花朵朵”,简洁勾勒出革命岁月的艰险;“今又上山坡,山花红如火。日新月异不凋落,谁栽花多多”,快速切换至当下,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种时空交织、“词眼呼应”手法,让“山花”超越了自然物象,在“人间正道”“天下永定”的主题升华中,将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与新时代的家国愿景编织为有机整体。当歌曲旋律线上扬至高点时,“呃”“嘿”等土家民歌特有的叹词衬腔,既缓解了词义密度,又激活了土地的生命气息,使作品在保持主旋律庄严感的同时又不失民间艺术的鲜活。
廖洪立的曲作,以简洁韵律开篇,旋律线条贴合歌词情感。前半部分,小音符的重复与跳进,模拟爬山时的脚步节奏,传递质朴的情感推进;转调后音域拓展,旋律的张力增强,配合“山花红如火,红出火火的家国”,将情感推向激昂,实现词曲在节奏、音高与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交融,让历史叙事与时代赞歌自然流淌。廖洪立还将西方和声技法融入民族调式的创作实践,既保证了作品的专业高度,又通过土家叹词、四度跳进等民间音乐元素维系了文化根脉。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姿态,使音乐意境如群山连绵般无限延伸,赋予颂歌宏阔的情感空间。
“山花”是贯穿全曲的核心意象,其意境构建多维且深刻。“山花红如火”与“枪林弹雨不退缩”并置,烈火般的色彩象征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无畏,山花生长于山坡,暗合革命斗争的环境,成为精神坚守的符号——即便身处枪林弹雨,如山花般的信念“不退缩”,让自然物象与革命精神交融,营造出悲壮而坚定的历史意境。“山花红如火”呼应“日新月异”,此时的“山花”又称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红出火火的家国”,将山花的红色与家国的蓬勃相联结,山坡这一空间,从革命战场转为时代建设现场,山花的盛开寓意发展成果的繁茂。同时,“千里万里山花千万朵,千年万年山花千万朵”,以时空的延展,让山花成为永恒精神与持续发展的象征,构建起跨越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宏大意境,使听众在旋律中穿梭于不同时空,共情精神传承与时代奋进的情感共振。
从传承维度来看,《山花红如火》以大众熟悉的民歌旋律形态,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传唱的音符,让新一代在“那时爬山坡”的回溯中,触摸先辈的奋斗轨迹,使红色记忆突破代际隔阂,以艺术化方式融入大众文化传承链条,让革命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文字,而是可听、可感、可唱的鲜活存在,夯实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精神根基。
从共情层面来看,《山花红如火》搭建了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无论是经历过革命岁月的群体,还是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众,都能在“山花”的意象与旋律的起伏中,找到情感锚点。不仅革命先辈可共情往昔战斗与精神坚守,我们这一代人也能共情时代发展的自豪与对家国的热爱,不同年龄、经历的群体,借由歌曲实现情感互通,凝聚起跨越代际的文化认同,强化新时代大众的集体归属感。
综上所述,歌曲《山花红如火》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传递了“人间正道有你也有我”的历史担当。它将个人的奋斗拼搏融入了家国发展的叙事,激励大众在新时代传承“不退缩”的精神,参与“日新月异”的建设,以艺术的感染力引领社会风尚,为音乐艺术传递时代精神、联结大众心灵,提供了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实践样本,让红色传承与时代脉搏,在旋律的流转中永续跳动。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