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8-14 10:50:29
文|邱榕
2025年7月27日晚,长沙音乐厅迎来了十周年的荣耀时刻。享誉世界的指挥巨匠祖宾·梅塔(Zubin Mehta)以89岁高龄再度登临湘江大厅舞台,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不仅是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高致敬,更是一段跨越十载的艺术情缘的深情回响。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包含了“命运、生死”的命题。上半场是威尔第的两首歌剧序曲和一首芭蕾舞曲,分别选自《西西里晚祷》《阿依达》和《命运之力》,三部歌剧都表达了命运抗争与人性挣扎的主题。下半场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是这场“十年之约”的重头戏。柴可夫斯基《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被称为“悲怆三部曲”。十年前,祖宾・梅塔携以色列爱乐乐团在长沙音乐厅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给长沙观众留下了关于“死亡”的思考。十年后,他携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管弦乐团回到长沙音乐厅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用音乐向我们传递了他的答案。
音乐会伊始,89岁的祖宾・梅塔坐在轮椅上,被工作人员推着缓缓入场,这是十年前的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场景。祖宾・梅塔虽已行动不便,指挥这三首作品却并不含糊。他的拍点精准、力度与速度的处理仍然很有表现力。当“三音死亡动机”被奏响,音乐会正式开始,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威尔第的歌剧序曲与剧情发展紧密相关,篇幅短小却极具戏剧性。比如《命运之力》序曲,包含了这部歌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的情绪瞬息万变,预示了故事情节发展。当巴松管与铜管奏出号角般的引子后,弦乐以pp力度演奏的悲剧主题充满了紧张与不安,祖宾・梅塔在E音与F音之间的渐强渐弱处理,有着十分揪心的内在张力。之后木管演奏的“阿尔瓦罗与唐卡洛的二重唱”主题优美婉转,但弦乐声部出现的悲剧主题紧随其后,如同摆脱不掉的宿命。这种美好与悲苦同在,希望与绝望之间不断拉扯的音乐极具戏剧张力。祖宾・梅塔的动作幅度虽小,但指挥的精气神却很饱满,他的处理更加内收,表现出非常细腻且内在张力饱满的音乐情绪。
十年前,祖宾・梅塔在长沙音乐厅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时,整体速度较快,更注重音乐中美好积极的一面,在音乐中坚定有力地向命运宣战,气势恢宏。十年后,他回到长沙音乐厅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时,整体速度慢了许多,这与他行动不便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祖宾・梅塔这次对《第五交响曲》的表达,更注重在慢速度的处理中,放大个体面对宿命的犹疑与无力感。第一乐章引子中的“命运”主题,单簧管吹奏得十分冰冷,第一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总是稍晚一点出现,力度上也有渐弱的趋势,表现出孤寂、麻木的情绪;第二小节的三度叹息音调也是同样的处理方式,音乐中充满了面对命运的无力与迟疑。这种宿命感在第二乐章更加明显。圆号吹奏出的“叹息”主题温暖中带着哀伤,第一个八分音符的延长处理,为这段音乐增添了些许无奈的感伤。双簧管吹奏的“光明”主题仿佛一束微光洒落,当挣扎中的人想要伸出手去拥抱这份美好时,“叹息”主题却总是先至,表现出人们面对命运时的犹豫和挣扎。展开部中“命运”主题的出现,让这束微光更加难以触及。那些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得到的美好,往往最令人悲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的一生会面对许多的困境,衰老和死亡是最不可逆的。尤其是音乐家,衰老意味着身体机能无法支撑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因此,有一些音乐家选择在这之前,退出舞台。比如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在他77岁时,与马克拉斯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九钢琴协奏曲》,以此体面地告别舞台。而祖宾・梅塔的选择显然是风险极大的,坐着轮椅坚持上台演出的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许多谩骂与批评。
若以十年前祖宾・梅塔的演出水准来说,这场音乐会的确略有不及。但这场音乐会对于许多长沙乐迷而言,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答案。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衰老和死亡,祖宾・梅塔选择坦然面对,他非常真诚地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家衰老后的无奈:虽然他仍能清楚地记得每一处音乐细节并准确地指挥,但因为行动不便,不得不接受乐团“半自动驾驶”的状态来完成这场演出。这对于曾经叱咤风云的指挥大师而言,需要多强的内心力量才能做到!而这内心力量的源头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慈悲和对音乐的热爱,这股力量也通过他动作幅度有限的指挥,像一束微光一样传递到我们心里,每每想起,便觉温暖。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