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时评|让怀化的河湖美入人心

  怀化日报   2025-08-12 20:57:59

夏日的怀化,沅江碧波荡漾,舞水绿意盎然,太平溪穿城而过……这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是怀化河湖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怀化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以系统思维推进河湖保护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水生态答卷”。

7月2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4-6月)和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上半年,怀化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跻身全国22位、全省第一,14个国控断面、35个省控断面水质指数同比分别变好1.81%、9.21%,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总体为优,1个市级和13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从舞水河的“由浊转清”到太平溪的“截污清流”,再到巫水河畔的增殖放流,怀化的每一条河、每一片湖都在日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非一日之功,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站在新的起点,怀化必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河湖保护治理提质增效,让美丽河湖更加美入人心。

以系统思维强治理,筑牢河湖生态根基。江河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协同。怀化应持续推进沅江、舞水、巫水、辰水等“一江六水”综合治理,把“系统观念”贯穿始终。一方面,须紧盯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船舶水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加快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推进主城区污水处理厂“按效付费”改革,全面落实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措施,让每一滴水都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应强化生态流量监管,科学调度流域水电站,建立生态流量月评价机制,确保河湖“有水常流、有水长清”。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治理合力,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好。

以创新理念促转化,让生态价值看得见摸得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这个方面,怀化已有成功探索。7月25日,湖南省林业碳票交易市场传来喜讯,通道侗族自治县凭借82438.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的湘林碳票,斩获全省首张“林业碳汇第一县”金名片。这张承载着森林呼吸量的绿色凭证,标志着怀化正开启“绿水青山”迈向“金山银山”的崭新通道。由此可得启发,与怀化的“青山”一样,美丽河湖的“绿水”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比如,芷江以历史文化、和平文化为核心,民族文化为特色,和平湖水上游线为基点,精心打造和平湖水陆光影夜游项目,用“绿”水和“文”火烹出了文旅消费“畅销款”。又如,目前正在建设的㵲水廊道水上游线项目,将推出全国首创的“AR科技+文化演艺”新模式,着力打造主客共享、水岸联动文旅新产品等等。总之,怀化可以通过“生态”+“文旅”模式,推出更多“绿水”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将美丽河湖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以全民参与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美丽河湖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五溪人的共同参与。怀化应持续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让“人人都是河湖守护者”成为现实。比如,支持同心公益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开展清理河岸、环保宣传等特色活动;深化“河小青”等志愿品牌活动,像洪江市“‘河’我一起,守护绿水”活动那样,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和生态文明教育,把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文化、校园活动、家庭生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凝聚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元合力,让守护河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让每一份努力都化为河湖的清澈与灵动。

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脉。怀化的江河湖泊,承载着生态之美、民生之盼、发展之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怀化的每一条河都清澈见底,每一片湖都碧波荡漾,更加美入人心,绘就怀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文/城文)

责编:李夏涛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