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即课堂:自然教育让孩子“野蛮生长”

蒋诗雨   湖南日报   2025-08-12 20:52:1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通讯员 张耀丹 吴子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蟾蜍的毒素藏在哪里吗?”

“是藏在眼睛后面的鼓包里,还是在背上的疙瘩里呢?”

……

8月9日晚,夜幕降临,湖南省植物园静谧的森林里,闯入了几个小豆丁,一群小学生额前戴着头灯、手上拿着手电,叽叽喳喳地围在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着一只趴在铁树上的小蟾蜍。

这是由一家名为“雨生自然”的自然教育机构组织的植物园夜观活动。自然教育,常常引导孩子走出高楼、走进自然,在户外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勇气与科学思维,并促进亲子关系。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备受家长、孩子的欢迎,自然教育行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自然教育课堂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市场情况如何?跟随记者一起了解。

课堂:在自然探索中蜕变成长

在广袤无垠的非洲草原上,一辆越野车载着一群大朋友、小朋友正缓缓穿行。

“老师!看那里!是变色龙!”苏苏(化名)突然指着远处的树干惊呼——树皮纹理间,一只变色龙隐匿其中,由于伪装得过于完美,连带队的老师都未曾注意。

苏苏今年小学5年级,几年前,这个能精准发现变色龙的孩子,还曾因害怕虫子蜷缩在妈妈身后。第一次参加自然教育的课堂后,他眼里闪烁出从未有过的光芒。

“记得当时回家路上,孩子悄悄告诉我,也想成为老师那样懂好多自然知识的人。”苏苏妈妈说。

于是,苏苏开始每周积极参加各类自然课堂、户外活动:清明节到山里识别野菜,假期前往坦桑尼亚见证角马迁徙,在婆罗洲热带雨林邂逅侏儒象横跨京河……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时,苏苏就自己翻书查阅,还专门买了一本砖头厚的英文生物图鉴来“啃”。

现在的他,胆大而心细,不仅拥有惊人观察力,还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知识储备:在小区散步时,他能发现藏在树梢、啄食花瓣的鸟类;看到马来犀鸟硕大的“头冠”,他能脱口而出“这是它们的扩音器”……

“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知识,他张口就来,在小朋友里面他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存在!”苏苏妈妈笑着说。

与苏苏的生物教育课堂不同,言言参与的自然教育更多的是对心智与情商的淬炼。

一次户外攀岩活动中,10岁的言言落在了队伍末尾。同队的其他小朋友,甚至比她小两岁的弟弟都登顶了,她还卡在半路,多次尝试下,她仍然无法突破,最终还是遗憾结束。

回家路上,几个小朋友开玩笑地说:“言言今天爬了好久都没上去哦。”让人意外的是,言言并没有尴尬和委屈,反而很认真地说:“我今天比上次爬得高多了,我知道自己尽力了,这就是我的进步!”

看着女儿的变化,言言妈妈欣慰地说:“这种户外课堂能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锻炼抗挫能力、学会调适情绪……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定会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家长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一背景下,自然教育凭借其寓教于乐的独特优势,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反正平常周末都要带孩子出门玩,报个自然课程,边玩边学,一举两得!”苏苏妈妈说。

这样的想法不是个例。中国行业研究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然教育行业从2019年的约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2亿元,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自然教育行业的强劲增长趋势;《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显示,全国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约30万人,每年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超100万次、参与人员超1亿人次。

“每个人都需要与自然接触,尤其是小孩子,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喜爱与强烈的好奇心,自然教育作为人与自然间沟通的桥梁,其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雨生自然”机构创始人唐星雨说。

当然,繁荣背后,挑战并存。唐星雨介绍,自然教育课堂也存在各类问题:开展活动受环境限制大,要“看天吃饭”;具有专业背景的授课老师稀缺;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课堂游而不学,有的不过是塑料草坪上的植物卡片记忆游戏;由于不属于应试教育,大众对自然教育的认知度、选择度仍然较低……

“其实自然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爱自然、爱思考、爱观察,这都能反哺到学校的日常学习中。”唐星雨说,“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以自然为媒介的创新教育。”

责编:蒋诗雨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