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帮扶路——一位基层干部的初心践行

龚筱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2 09:40:43

在常德汉寿县聂家桥乡,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他用十年光阴扎根乡土,以炽热初心温暖民心,他叫徐慧。从1990年成为乡镇临时工,到2004年考录公务员,再到2020年晋级四级调研员,30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生涯,他始终怀揣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在基层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初心答卷。​

徐慧(右)走访群众

为困境学子撑起希望晴空

芒种过后,聂家桥乡被丰沛的雨水浸润,稻田里翠绿的稻苗肆意生长,宛如为大地铺上了油亮的绿毯。在这充满生机的时节,却有一户人家愁云密布

6月的一天,热浪翻滚,徐慧快步走在乡间路上,心中惦记着潘世猛一家。一踏进潘家,闷热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徐慧顾不上擦拭额头上不断滚落的汗珠,目光就落在了角落里的潘世猛女儿潘抗容身上。

只见女孩垂着头,手中紧攥着被汗水浸湿的中考成绩单,纸张皱巴巴的,仿佛也在诉说着她内心的不安与无奈。潘世猛声音低沉,满是愁苦:“徐委员,您看,抗容只考了570……” 屋内压抑的氛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徐慧蹲下身,轻声询问潘抗容的想法。女孩抬起头,眼中水雾迷离,声音虽细却坚定:“职高吧!早学本事,也能早些帮衬家里。”那一刻,徐慧捕捉到女孩眼中闪过的不甘,可转瞬又黯淡下去。当他握住女孩冰凉的手时,内心被深深触动,那彻骨的寒凉,让他仿佛看到了曾经在困境中挣扎的自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这个女孩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随后,徐慧多方奔走,积极联系常德市人社局所属的技师学院。经过无数次恳切的沟通与协调,终于为潘抗容争取到宝贵的求学机会。73日,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潘抗容颤抖着双手接过,嘴角艰难地扬起,那一抹笑容,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徐慧深深的感激。

用持续帮扶点亮万家灯火

2016年,徐慧回到聂家桥乡任职,开启了他新一轮的帮扶征程。花园村的万麦瑾姐弟,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当时,万麦瑾好不容易攒下积蓄考上大学,而她的弟弟却因家庭贫困,准备辍学外出打工。

看着少年沉默倔强的背影,徐慧想起自己曾经艰难的求学路,是心疼。他拍着少年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听叔叔说,学本事才是长远之计。莫慌,职高这条路,我们替你铺。”

此后,徐慧不仅多次自掏腰包为姐弟俩筹集学费,还根据万麦瑾弟弟“想学做饭给姐姐吃”的愿望,为他选择了烹饪专业。

三年帮扶期间,徐慧默默付出,从微薄的积蓄中挤出5000余元,同时多次奔波,为万麦瑾弟弟申请到政协教育基金两次,共计1.2元。如今,徐慧的抽屉里还珍藏着万麦瑾弟弟从职校寄来的信,信中夹着一片压平的枯萎油菜花,那是少年对徐慧最真挚的感恩。

这样的温暖也流淌在花园村老党员罗克书家。罗克书的儿媳妇病亡,儿子多病,孙女还在读小学,家庭困难重重。徐慧每年都会多次看望慰问其孙女,每次都自掏腰包不少于500元,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个家庭。​

2019年,武峰村的文某某遭遇人生的至暗时刻。丈夫病逝,儿子又突患急病,双重打击让这个家庭濒临崩溃。徐慧得知后,一头扎进繁琐的手续办理中,无数次往返于乡里、县里,为文家申请低保。

当低保批准书终于送到文某某手中时,她紧紧攥着那张薄纸,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号啕大哭。那一刻,徐慧也红了眼眶,他深知,这张薄薄的纸,承载着一个家庭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2024 年,熊家铺村的胡九青家陷入困境。丈夫卧病在床,儿子离世,儿媳杳无音信,只留下年幼的孙女李锦程。徐慧立即行动起来,为李锦程办理“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救助认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批文落下,李锦程每月能获得1150元补助金时,胡九青仿佛重获新生。她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挖鱼池、养家禽,年盈利可观。

让温暖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徐慧的帮扶足迹遍布聂家桥乡的每一个角落。他深知,帮扶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户人家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他的笔记本上,没有宏大的战略规划,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乡亲们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谁家该修猪栏了,谁家孩子要添件冬衣了,谁家老人该去看牙了……每一件事,都饱含着他对乡亲们的牵挂。​

2024年,一位乡亲因病离世。其家人深陷悲痛时,一个年轻身影静静走进家门——竟是徐慧的女儿。她从太子庙镇政府下班后特意赶来,将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塞到亲属手中。年轻姑娘的动作明显带着生涩,信封边角都捏出了皱褶,但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眸却是透着坚定的光芒。

徐慧后来无意间听人提起此事,心头一震。他忽然明白,自己传递的温暖,早已在女儿心中生根发芽,如同那蜿蜒流淌的向阳渠水,生生不息,滋润着这片土地,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十年帮扶路,徐慧用双手托起了无数家庭的希望,用行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是聂家桥乡最动人的篇章,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