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1 17:07:20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近日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新乡第三家胖东来店开始进入招工阶段,估计名额1000人左右,这次规划了20%的岗位给退伍边防军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规划了2%的岗位给有犯罪史的服刑人员。
首先,主播在这里亮明观点:给有犯罪前科的人留岗位,胖东来做得很棒!
为什么要事先亮明观点?因为这事在网络上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企业接纳刑释人员,是有风险的,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坏人不可能变好”,给他们留岗位,就是挤占了正常人的求职空间。
咱们先用事实和数据来回应一下上述观点。从各地数据来看,中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呈现较低水平,比如,2025年3月17日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累计转化重点罪犯327名,京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连续三年控制在1.2%以下。另外,全国范围内的轻微犯罪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再犯罪率约为0.2%。
无论从抽样数据还是整体数据来看,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再犯罪风险总体是安全可控的。
摆完事实后,咱们再来讲道理。
刑罚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通过依法惩治达到教育、预防和改造的目的。改造之后的刑满释放人员,需要重新被社会接纳。怎么接纳?就是要让他们能安居、乐业。你想想,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到处碰壁,受歧视,最终会怎样?大概率会走上老路,毕竟“破罐子破摔”是最不需要成本的。
另外,“一次犯错,终生受罚”也不合情理。对于一些有很高再犯罪可能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从业限制,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以“犯过罪”的理由,社会性剥夺所有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权,这种“棍扫一大片”的思维就是典型的偏见。前段时间有部名叫《向阳花》的电影反映了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艰难,其实,现实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像网约车、外卖员、快递员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无犯罪记录,足见这一人群的求职之难。咱们且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至少要留条小路,给他们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吧?
所以,胖东来做得很棒!它破观念的坚冰,开机会的门窗。通过实实在在的企业招聘,打破“坏人不会变好”的偏见,给刑满释放人员重新开始的可能。说得官方一点,这是在尽一个用人单位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说得朴素一点,这是在行大善。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