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 | 九旬老人的怀化记忆:从榆树湾到中心城,半世纪蝶变映初心

李普兵   怀化日报   2025-08-09 17:55:05

李普兵

8月6日,记者走进城区一居民小区,探访92岁的谭士珍老人。推门而入,客厅墙上悬挂的老照片与窗明几净的现代家居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细细整理一沓泛黄的影像资料。

(谭士珍老人在相册里寻找记忆。李普兵 摄)

“你看这张,1975年我刚到怀化时拍的,身后就是当时的‘市中心’——榆树湾的半边街。”谭士珍指着照片上低矮的木房和泥泞的土路,打开了话匣子,也揭开了怀化半个世纪变迁的画卷。

初到榆树湾:一条柏油路与“半边街”的记忆

“1954年我在黔阳军分区工作,1975年单位搬迁至怀化,那时这里还叫榆树湾,就是个小镇子。”谭士珍的记忆清晰如昨。他翻出一张黑白照片,画面里的街道狭窄曲折,两旁多是木结构平房,偶有三层小楼便已是“地标”。“当时怀化最显眼的‘建筑’,可能就是电影公司那几间平房了。”

谈及基础设施,老人笑着摆手:“哪有什么路啊?就一条柏油路,从地委通到火车站,算是‘主干道’。红星路全是泥路,下雨天能陷住脚。”他记得,城区格局呈“丁”字形,所谓“半边街”,指的是房屋主要沿街道一侧分布,或是顺着地势零散建设,连成片的规整街区都少见。

经济业态更是简单。“重工业仅有几家铁器作坊,修修农具。轻工业则是弹棉作坊,再就是零星的小杂货铺。”谭士珍说,那时的怀化,处处透着闭塞与落后,“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会变成现在这样?”

半世纪蝶变:从“小镇”到湘黔桂边区中心城市

“你现在再看怀化,高楼林立,马路宽敞,高铁四通八达,哪里还有半点当年的影子?”老人指着窗外,远处的商务楼群与近处的绿化带相映,车流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有序穿行。他感慨,这50年的变化,用“天翻地覆”都不足以形容。

从“半边街”到如今的“五省通衢”,从泥泞土路到米字形高铁枢纽,从铁器作坊、弹棉作坊到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怀化的每一步成长,都刻在谭士珍的记忆里。“我看着它一点点‘长大’:火车站扩建,高铁通车,经开区兴起,学校、医院越建越好,连公园里的老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他特意找出一张近年拍的城市照,与老照片并排摆放,新旧对比间,是一座城市的奋进轨迹。如今,听说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要在怀化举办,老人更是难掩激动:“这说明怀化真的不一样了,不光自己变美了,还能让全国人民来看我们的山水,这在当年想都不敢想。”

四世同堂:幸福生活里的时代印记

“我妻子88岁身体很健康,我们的孩子们都出息了,一个在桂林工作,一个在长沙工作,重孙都有了。”谭士珍说起家人,眼中满是欣慰。如今四世同堂,儿女虽不在身边,但视频通话每天都有,周末常能团聚。“以前哪想过这些?交通不便,见一面难;现在高铁一会儿就到,日子过得踏实又幸福。”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的白发上,他轻轻抚摸着那些老照片,像是在触摸一段滚烫的岁月。“怀化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我这辈子能亲眼见证它从偏远小镇崛起为繁华都市,亲历这样的好时代,心满意足!”

责编:卢嘉俊

一审:卢嘉俊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