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8:10:40
一
汉语的文字仿佛浸有魔力。这让有些地名自带美感,透着诱惑,譬如那些带有浦字的地名,一望而知是水滨,引人遐想,令人向往。福建海边有霞浦,我曾慕名前往,那里霞光下的滩涂之美宛如仙境;安徽九华山下有秋浦,我也曾有幸驻足,领略到李白笔下“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的幽美。
今天,我来到溆浦,又一个只因其名就让我神往的地方。
二
溆浦地处湘西,因溆水流经而得名。县境内不仅有溆水,还有沅江,溆水与沅江在这里交汇后向北流入洞庭湖,通往长江。就不难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何会被放逐于此,那是乘舟而来的真正的“流”放。初到此间的屈原怅然四顾,曾写下“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我来溆浦,首先是想探寻屈原的遗迹。但因为是随一个文化记者采访团过来,东道主先安排我们到龙潭镇,拜谒一座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作为军队记者,湘西会战我是早就知道的,这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却不知主战场竟是在溆浦,在扼守雪峰山通道的龙潭镇。
陵园建于一座叫做弓形山的山顶,庄严肃穆。溆浦县湘西会战纪念馆的刘中涛馆长亲任讲解,详述了此次会战的起因、战果和重大意义。1945年4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却企图在中国扳回一城,以5个师团8万余兵力直逼湘西,欲夺取我芷江机场而打开进逼重庆的通道。为粉碎日军企图,中国军队调集20万重兵,在空中有美军飞虎队支援、地面有中共领导的“湘西纵队”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血战55天,终以日军被击毙3万余人、部队彻底溃败而告结束。而中国将士亦有6千余人英勇牺牲,其中近两千人合葬于这座陵园。
面对巨大的墓冢,不禁胸中潮涌,泪眼朦胧。我去过芷江机场,也到过芷江的受降坊,在那里感受到的是“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的扬眉吐气。而这样的扬眉吐气,却是由墓中这些将士凭一腔爱国激情用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换来,真正是以血肉之躯筑就了新的长城!
三
屈原在溆浦的遗迹,叫做明月洞,在水东镇的一道山涧内。停车在外,沿邻水小径步行数百米,便至山高谷深处,顿觉凉风习习,与外间的酷热如同两个世界。
先看了一出傩舞表演。十数位蒙了各色面具的舞者,在头戴锦冠身穿彩服的巫师号令下纷纷起舞,两臂斜伸摆动,双腿半屈腾挪,俨然远古巫风。继而各持刀枪剑戟,随巫师指挥左冲右突,向想象中的敌人或鬼魂发起攻击。经导游介绍,方知这是据屈原的《国殇》编排的傩舞——却非当下新作,而是溆浦先民为感念三闾大夫便有此舞,已流传两千多年。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子之诗,非如此傩舞不能尽表其情。
如此傩舞,将国殇诗意化为绝伦之美。
念及刚拜谒过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那些长眠其中的英烈,不正是在现代版的“矢交坠”中奋勇进击,才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才作为民族英雄让我们衷心敬仰吗?
而屈原自己,也正是满怀爱国之心却难行其志,反倒“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以死明志,自沉于江。这样的死,也同样会是“神以灵”了!屈原和他的诗,便成为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图腾。
明月洞其实并无实体的山洞。从表演傩舞的那片山坡前行,沿仅容一人的崖边石径攀援,便见双峰夹峙的一道深谷,抬头望去,天空被两边山形遮得如一弯新月,这段岩穴便获此称。继续往前,还有飞瀑如练,声若雷鸣,落于深潭时浪花溅出数丈,人不得近前。相传屈原就是在这山水奇境下文思泉涌,写下著名的《天问》;在溆水与沅水的交汇处,遇见以沧浪之水喻示其不妨与世沉浮的渔父。
从明月洞的奇峡下来,导游带我们看了一个真正的山洞,高能容人直立,深逾两丈,尽头暗黑色的岩壁上有些斑驳的白石,酷似一尊人形坐像。导游解说为屈原曾在此打坐,精魄留痕。这当然是附会,就像少林寺石窟间的达摩面壁图,以及某些寺庙供奉的佛陀足印。但是如此这般的附会,也确实寄托了人们对先贤和圣者的崇敬之心和虔诚向往。
四
在溆浦的最后一站,是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纪念馆在溆浦县城内,依托向警予故居而建,临街的门楣上“向警予同志纪念馆”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进门是一片开阔的广场,中央一块深色大理石基座上耸立着向警予烈士的铜像,长裙飘逸,英姿挺拔,栩栩如生,正昂首阔步朝大门方向走来。
如果说流放在此的屈原是溆浦人最敬重的偶像,让溆浦富有灵性而充满诗情,那么生于斯长于斯的向警予,也是溆浦人无上的荣光,让溆浦的灵性和诗情更染上一抹红,那是志士鲜血染就的革命红。
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和图表,讲解员姑娘声情并茂的解说,把我们带回百年前的溆浦,也带回清末民初乱中求治的旧中国。向警予本是大户人家的娇娇女——其父是溆浦县商会会长,她是排行老九的女儿——但是她受留学日本并参加了同盟会的长兄的影响,渴求新知,热心国事,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19年,向警予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0年7月,她与蔡和森、李维汉等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开会讨论“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首次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2年,她在上海入党并参加中共 “二大”,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之后的“三大”、“四大”又继续当选中央委员。她以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勇气亲自领导过上海丝厂万名女工大罢工和南洋烟厂七千名工人罢工,还以出色的文笔为党代会起草文件、为报刊写宣传文章,是中共早期领袖人物中的一代女杰。
向警予的牺牲,更是无比英勇,万般壮烈。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武汉国民政府也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中共领导层不得不紧急转移,向警予却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她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威逼利诱和各种酷刑之下,她始终不肯吐露半点党的秘密,宁死不屈。国民党当局只得放弃幻想,转而决定用杀戮来恐吓革命群众,特意选在5月1日这个劳动者的节日行刑。向警予却不仅视死如归,还把这个节日当成最好的宣传机会,沿途向围观群众高声演讲,宪兵喝止与殴打都不能让她稍停,便向她嘴里塞入碎石,并用皮带缚其面颊,而她那怒睁的眼睛仍无惧无畏,燃烧着不屈之火。
向警予牺牲于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时年33岁。
五
从向警予纪念馆走出,还未及去看其故居,便被怀化日报的记者同行拦下,想插空做个采访。
有些突然。
但在溆浦这一日,我也确实心有所触,情有所感。虽然他们主要是想让我谈一下向警予纪念馆的观感,我还是多说了几句。溆浦山水是如此秀丽,明月洞是那样奇美,难怪屈原虽遭放逐于此,却爱上斯土斯民,为之慨然赋诗。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如此忠实地传承着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弓形山陵园中那些长眠的将士是这样,勇赴战场的龙潭镇游击队员也是如此;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向警予身上就更是得到集中而完美的体现。她生在富商之家,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而投身革命;她为寻找救国真理而上下求索,不惜远赴法国,而一旦寻得真理,有了共产主义信仰,她便奋身力行,宁可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这不就是真正的“虽九死而未悔”吗?
作者:何亮
(原载《火箭兵报》。作者何亮,本名申菏亮,火箭兵报社原文化处长、高级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军人与美》《当你走进军营——士兵与军营亚文化》等专著,《核盾》《兵词·1970》《火箭军的小人物》《藏乡行思》等长篇小说和文学作品集。作品曾获首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奖”一等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奖项。)
来源: 火箭兵报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