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8-08 06:53:26
原载《湖南日报》8月8日3版
湘潭与娄底携手,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推动跨界河湖保护治理——
共掬“水府”入丹青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培生 颜石敦 彭婷
通讯员 胡泽东 欧阳莉 辜晋
【大湖名片】
水府庙水库是湘中地区最大的水库,其大部分水域位于湘潭湘乡市,大坝位于娄底双峰县,享有“天下水府,人间瑶池”的美誉。以水府庙水库为主体,这里建成了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起,湘潭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水府庙库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湘潭与娄底携手,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齐抓共管推动跨界河湖保护治理。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水府庙水库
【大湖纪事】
盛夏清晨,薄雾如纱。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串串涟漪。
晨练的老人沿公园木栈道漫步,手机里飘出悠扬的戏曲声;摄影爱好者架好三脚架,静静等候珍稀动物掠水;孩童抓着小网兜追逐游弋的鱼儿,笑声惊起一滩鸥鹭。
从镇水古庙到民生大坝——
一座水库的时代使命
水府庙,其实是一座镇水古庙。
相传,涟水流经双峰县杏子铺镇光景村时,有两处险滩,被船工称为“鬼门关”。为镇水防灾,明万历年间,当地在两滩相接处修建一座庙宇,取名水府庙。
20世纪50年代,湘中地区水旱灾害频发。1958年,省政府决定在水府庙附近修建水库拦蓄涟水;在水库下游18公里处的洋潭修建引水坝和渠道,为周边7个区县的农田“解渴”。
横卧在涟水之上的水府庙水库大坝(刘婕 摄)
一年后,水府庙水库竣工。又过数年,四通八达的渠道悉数建成,这便是韶山灌区。
有了灌溉水源,过去“靠天吃饭”的湘中地区,成了富饶的“大粮仓”。“涟飞七地润农桑,谷粒盈仓……”前不久,83岁老人彭柏槐作词《浪淘沙》,纪念这座伟大工程。
8月1日,记者漫步水府庙水库大坝,看到这里截水成湖、化山为岛,令人惊叹。“这是湘潭、娄底成千上万的群众,用石头一块块垒出来的。”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灌溉管理科科长李伟军介绍。
大坝修建者、年过八旬的卢运秀回忆,修建大坝基本靠人力,施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没有一分钱酬劳,自己带米、被褥,挑起扁担、扛着锄头就去了”。
她说,工地上人太多,附近的老百姓家里甚至牛栏里都住满了人。洗澡更是奢望,就着工地池塘里的水擦擦身子,都成了享受。
建设条件虽然苦,大家的精神却十分饱满。在卢运秀记忆里,工人24小时轮班,中午只有1小时吃饭时间,号角一吹,就立即放下碗筷,背起扁担、锄头上工地。
1959年,水府庙水库竣工,次年蓄水。资料记载,施工期间,平均每日劳动力达2.5万人。
阳光把水府庙水库一湖碧水染成了金色
如今,这里青山环绕,碧波荡漾,岛屿星罗,大坝巍然屹立,造福湘潭、娄底近200万人和近百万亩农田。
从网箱密布到百鸟归巢——
一湖碧水的重生之路
“你看,这些精灵是不是特别可爱?”7月30日,摄影爱好者陈俊杰架起相机,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仅这一天,他就拍摄了千余张鸟儿的照片。家里5个大容量移动硬盘,究竟存了多少张照片,他自己也不清楚。
61岁的陈俊杰,多年来专注拍摄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足足拍了120多种,包括2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陈俊杰(左)向记者介绍他拍的照片
水鸟择水而居。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坏,野生动物最有“发言权”。成群结队的鸟儿现身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正是政府花大力气、下狠功夫保护这颗湘中“生态明珠”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网箱和拦库养殖在水府庙水库兴起,让曾经可直接饮用的一湖清水,水质一度恶化至Ⅳ类。
2012年起,一场围绕水府庙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庞大工程全面铺开。2017年,4.3万余口网箱和369个拦库全面取缔,库岸线500米以内81处禽畜养殖污染源全部关闭,库区10个采砂场永久停采并复耕复绿,一批沿库工业污染企业关停搬离……湘潭市河长办服务中心主任欧阳晓介绍,水府庙水库是我省首座完成全面清退的水库,获评全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
2018年,湘乡市启动专项整治,清退水府庙水库840多处钓鱼平台,整治非法围库填库234处,恢复滩涂7780亩。
栖息在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陈俊杰 摄)
水府庙水质渐渐恢复到Ⅲ类,现在已常年稳定在Ⅱ类。“人间瑶池”回来了,也留住了越来越多鸟儿的“芳心”。在陈俊杰的镜头里,记者看到了“鸟中大熊猫”黑鹳、“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凌波仙子”水雉……
如今的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147科802种高等植物在此繁衍生息,56种鱼类自由游弋,21种哺乳动物穿梭于丛林中,125种鸟类把这里当成家。
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悄然兴起,曾经的渔民转型后,换种方式“靠水吃水”,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土生土长的湘乡人万军微,当年第一个在水府庙水库用网箱和拦库养鱼。2017年,她率先把网箱拖上岸,拆掉拦库土坝,经营起鹅婆山生态农场。她告诉记者,农场里有适合不同时令采摘的16种水果,有露营基地和水上项目,还有钓鱼场和跑马场。年均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年营业额超800万元,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
游客在鹅婆山生态农场玩得正兴
家住双峰县杏子铺镇的万光荣,握过斧头砍树、攥过炸药炸鱼。退养时,村干部递过来的黄桃树苗改变了他的命运:“政府请专家教技术,还有补贴!”他白天学剪枝,夜里用柴火棍练习切口,种出的黄桃甜度超18度。现在,他靠黄桃和农家乐,年收入150万元。农闲时,万光荣戴着红袖章巡林,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湘乡游子陈哲回到家乡,在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旁盘下酒店,打造“悦福森林康养中心”,试营业期间“一床难求”。
“生态治理不是做减法,而是以科学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可持续发展的乘法。”湘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乡市委书记赵新文说,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只要用心爱护这一湖碧水,收获的就是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
两地共谱的生态新篇
近日,湘潭、娄底两地河长、检察长到水府庙水库联合巡河。快艇在水上穿行,划出条条浪花。放眼望去,几只白鹭正在浅滩处悠闲踱步,与岸边苍翠的树木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水府庙水库430多公里岸线,蜿蜒于湘乡市与双峰县、娄星区之间。过去,因管理标准不一、执法合力不足,水库治理一度陷入职责模糊、措施难落实的困境。
湘潭、娄底两地“河长+检察长”联合巡库(资料图片)
2021年,湘潭市组织“河长+河长助手+检察长+河道警长”联合巡河,发现水府庙水库上游,双峰与湘乡交界处水域岸线,存在违建、围垦情况,可能导致水质受损。
湘潭市检察院第一时间对接娄底市以及双峰县检察院。两地检察机关启动跨区域协作,以“一体化办案”模式开展专项监督,为破解跨界河湖环境治理难题探路。
以此为契机,两地进一步探索水府庙水库顽疾治理之道。2022年,湘潭市、娄底市河长办签署《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明确联席会议、联合保洁、联合巡查执法、治理管理协同四项核心制度,构建起跨区域治理的“四梁八柱”。
两地法院、公安、水利、环保、林业、司法等部门联动,推进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排查、专项治理、生态修复跨区域协作,筑牢水府庙水库生态保护“铜墙铁壁”。
湘潭、娄底开展打击非法捕捞(水府庙水库)联合执法专项行动(资料图片)
被称为“生态卫士”的王韬,既是湘乡市公安局水府派出所副所长,也是水府庙水库河道警长。去年,他在巡查时发现,双峰县左某、成某驾船在水府庙水库非法捕捞。王韬仔细排查,用大数据锁定两名犯罪嫌疑人住址,联合湘乡市毛田派出所、双峰县杏子铺派出所,将二人抓获。
湘乡市检察院对二人提起公诉,启动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湘乡市法院公开审判,左某、成某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各处罚金5000元,并承担渔业资源修复费用。庭审后,二人投放鱼苗,从生态破坏者变成修复者。
据统计,湘潭、娄底两地已办理“守护水府庙”专项行政公益诉讼案50件、民事公益诉讼案4件,督促恢复水府庙水库水域面积约260亩,索赔生态修复费用3.8万余元。
60多年前,湘潭、娄底群众万众一心,肩挑手扛,筑起水府庙水库巍峨大坝。今天,面对跨界河湖治理“硬骨头”,两地再次携手,以湖湘子弟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担当与智慧,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续写新的治水故事。
青山环绕、碧波荡漾、岛屿星罗的水府庙水库
【专家点评】
让“天下水府”青春永驻
刘建平
“湘中明珠”水府庙水库,以千年文脉为魂,以生态修复为笔,书写了一部从“斧头砍树”到“双手护绿”的绿色传奇。
这座曾因过度开发而伤痕累累的水库,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通过“河长制”“林长制”制度创新,以雷霆手段斩断污染源,用“种养结合”的生态智慧重构共生系统,终于让Ⅱ类水质重现,125种鸟类振翅、56种鱼类潜游映照出生态盛景。
从炸鱼渔民到护鸟卫士的身份变化,见证着生态共识的觉醒;从污染企业关停到休闲胜地产业升级,彰显发展理念的升华。春赏紫云英铺锦,夏观星河垂野,秋摘柑橘满枝,冬览雾凇挂枝。四季更迭中,水府庙水库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湘潭与娄底携手,以制度之盾守护生态之脉,用文化之魂激活发展之泉。当黑鹳掠过碧波,当白琵鹭啼鸣林间,这座“人间瑶池”正以生命律动诠释:守护不是停滞,而是让自然生机与人文活力同频共振;发展不是掠夺,而是让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唯有永葆敬畏之心,秉持行稳致远之策,“天下水府”方能青春永驻,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范本。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编:曾璇
一审:詹娉俏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