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旋 2025-08-07 22:11:2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杨元崇 通讯员 余菊馨 吴思婷
盛夏时节,清水江上,每日两场“茶峒记忆”水上实景演出准时上演;山水资源独特的古苗河景区内,景色如画、游客如潮;青山环绕下的十八洞村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眼前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因锰矿无序开采而导致生态恶化,清水江一度变成了“黑水江”。
自2021年以来,湖南持续深入推进“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通过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施策,曾经的“生态伤疤”正在痊愈,努力实现“绿色蜕变”。
(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讯员 供)
猛药祛疴,打响污染整治攻坚战
在湘渝黔三地交界的武陵山脉腹地,有一个三角区域,因锰矿储藏量最为丰富而集中,被称为“锰三角”。过去,因无序开采矿山和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这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打响“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
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交界的“锰三角”地区污染综合整治,花垣是湖南的关键点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生态环境厅出台《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2022-2025年)》,湘西州、花垣县同步制定多个实施方案,形成“一企一策”的精准治理体系,深入推进“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
(花垣县边城茶峒一角。通讯员 供)
壮士断腕,探寻转型发展新路径
“锰三角”地区粗放发展带来的突出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年、2011年,锰污染整治攻坚战分别经历两次治理窗口期。
从2005年至2021年,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三级党委政府壮士断腕,经过三轮整治,关闭电解锰企业9家,将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4家锰矿开采企业整合为1家,6家电解锰企业整合为1家,关闭全部锰粉厂,取缔“小散乱污”铅锌浮选企业162家。
经过铁腕整治,花垣县94座尾矿库,封堵1195处矿硐,清理1598亩废弃工棚,完成覆土复绿1.45万余亩、矿区公路绿化15.7公里。
随着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退出,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摇身一变成为巴傩山上绿化的领头人。他承包几千亩山地改种黄金茶,不由感慨:“以前的矿山光秃秃,让人看着心慌;现在的茶山绿油油,赚钱更安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8000余亩蚕桑,帮助群众就业增收,矿区老百姓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
不仅如此,花垣县整合全县国有企业成立十八洞集团公司,推动国有资本主导矿业发展,做优做强锰、锌、钒等优势产业链,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历经蝶变,擦亮“绿水青山”底色
“以前,矿区附近的田地里都是矿渣粉尘,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了。”花垣县猫儿乡洞里村村民吴清明对家乡变化十分清楚。
花垣作为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在作家眼中风光旖旎,美得让人留恋。“静静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如今,《边城》中描写的清水江美丽景致,再度重现。
为及时掌握上游与重庆市秀山县交界的里耶、与贵州省松桃县交界的下干溪(石花村)两个入境断面,以及下游清水江入酉水口出境断面水质状况,2013年起,我省设置流域污染控制断面5个,2015年又根据实际情况新增控制断面,共设置11个“锰三角”专项监测断面,按月开展水质监测分析,及时预警预报。
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花垣县“锰三角”区域国省控断面锰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85.7%,水质达标率从57.1%提升至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5天。
水质改善,空气居优。在2024年全国“锰三角”治理工作交流会上,花垣“锰三角”治理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获生态环境部肯定。第三方大样本调查显示,全县人民群众对整体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7.6%。
“锰三角”实现绿色蜕变,游客也慕名而来。今年上半年,花垣县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1%;实现游客总花费1.47亿元,同比增长4.88%。
今年是“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的收官之年、交账之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推动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责编:王亮
一审:王亮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