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贷款就业”?求职季警惕“招转培”陷阱

王智芳   三湘都市报   2025-08-07 21:37:32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李娜 余莲 彭靖贻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旺季,各类招聘会密集举办,求职市场上,一种名为“招转培”的欺诈套路再度抬头。近日,多名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向三湘都市报记者反映,求职过程中落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不仅工作机会化为泡影,还背上数万元“培训贷”。

遭遇:工作没找到,倒欠数万元贷款

7月中旬,湖南长沙壹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沙壹森网络”)被曝涉嫌以招聘为名,诱导求职者办理高额贷款参加培训,引发关注。

该公司此前在湖南多所高校招聘会上高调宣传,承诺“考核合格即录用”,吸引了不少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应届毕业生王同学便是其中之一。8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同学表示,自己入职仅20天,公司突然以“能力不足”为由,告知他不符合岗位要求,并推荐了一项名为“次时代场景角色3D”的培训项目。

“公司说参加培训后就能达到岗位标准,培训费要26800元,公司称可以帮我办理网络贷款支付,利息很低。”王同学懊恼地表示,当时求职心切,加上对方反复承诺“培训结束后优先录用”,便稀里糊涂地签了协议。

王同学告诉记者,与他签订招聘协议的是长沙壹森网络,但实际开展培训的却是湖南子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通过企查查查询发现,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而湖南子木教育并未取得开展教育培训的相关资质。

8月7日,长沙壹森网络只剩下办公桌椅。 王智芳 摄

“课程质量很差,老师换得特别勤,后来干脆给网课让我们自学,跟承诺的‘资深导师面授’完全不一样。”王同学意识到被骗,与几名求职者要求退费,却遭到公司强硬拒绝。

87日,记者来到长沙市雨花区长沙壹森网络的办公地点,公司标识已被清除,仅剩空荡荡的办公桌椅。物业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已退租搬离。


调查:“招转培”骗局并非个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类“招转培”及变种“招转贷”骗局并非个案。不法分子精准抓住高校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以“高薪岗位”“知名企业内推”“稳定兼职”为诱饵,一步步将求职者引向收费培训或贷款的陷阱。

受访者提供的被骗后的贷款截图。受访者 供图

今年4月,长沙某职业院校大三学生李宣(化名)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广告,称可以兼职做倾听师。抱着学习技能又能赚钱的念头,他添加了广告发布人的微信,随后联系上一位自称“教务人员张老师”的人。“对方承诺包拿证,拿到证后就能接单赚钱,还说可以入驻平台,很快就能回本。”李宣告诉记者,但对方提出前提条件是必须购买培训课,包含导师带教、平台入驻、个人IP打造等,总费用要6万元。“当时教务老师提议可以刷花呗或者信用卡,如果不够可以自行贷款。”李宣坦言,“考虑到6万元培训费用太贵,最终还是放弃了。”

应届毕业生张同学也有类似经历。他在网络上看到相关广告并表示感兴趣后,很快有自称教务人员的人联系他。“一开始让我交了2000多元报名费考证,然后就开始给我洗脑,说光有证没用,得有实践经验,必须进一步培训才行。”让小张心动的是,“教务老师”发来大量微信交流群截图、学员收入截图,展示经过培训的学员都不愁接单,收入颇高。“截图里大部分都是接了几百单的学员,月收入基本都在两万余元。看到这些‘成功案例’,我当时真的很心动,如果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说不定就报名了。”张同学表示。

“教务老师”给张同学分享的“成功案例”收入截图。受访者 供图

“招转培”骗局每一步都精准拿捏求职者心理。不法分子专门盯上应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利用他们“急于就业”“想提升技能”的心理,在招聘网站、微信群、校园周边发布极具诱惑力的信息。

面试时,对方先肯定求职者的“潜力”,再以“岗位有技能门槛”为由推荐“岗前培训”,承诺“培训合格直接录用”“学费从工资里扣”。若求职者对费用犹豫,就诱导其办理“低息贷款”,很多人没看清合同条款就签了字,直到还贷时才发现利率高得惊人。

而所谓的培训往往是“走过场”:课程内容是网上拼凑的免费资料,教师无证上岗;所谓“实践课”,不过是让学员做廉价劳动力。当求职者发现被骗要求退费时,公司要么以“合同规定不退费”拒绝,要么拖延至公司注销、人员失联,让受害者陷入“钱要不回、贷款必须还”的绝境。


提醒:多管齐下防骗,留存证据好维权

面对“招转培”乱象,今年7月,人社部专门发布公告,公开征集包括“招转培”“培训贷”在内的违法线索,要求各地加大查处力度。并指出,根治这一顽疾需要个人防范、监管执法、平台责任、校园教育多管齐下。

人社部专项行动明确,将对“未经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行为重拳打击。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培训贷”的管控,严禁向学生群体发放此类高息贷款。

针对“招转培”骗局,警方和就业专家发出明确警示。“在面试前要对用人单位情况进行了解,面试中要对招聘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接到录用通知后可通过企业官网或政府就业服务部门等再次核实,切勿轻信第三方中介。”高级经济师、湖南省省级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邱智军强调,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需警惕“零门槛”却承诺异常高薪的招聘信息,务必通过用人单位官方渠道核实招聘详情。

邱智军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对于应聘过程中要求预先缴纳“培训费”“押金”“工装费”“设备费”,或变相要求办理贷款才能获得岗位的,必须高度警惕并坚决拒绝。

若确需参加培训,应核实培训机构是否具备人社部门颁发的相关许可资质。签订任何协议前务必审慎阅读条款,特别是涉及费用和退费的内容。求职过程中应保留招聘广告、沟通记录、合同、缴费凭证等关键证据。一旦发现受骗迹象或权益受损,应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涉及钱财损失或个人安全,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责编:王智芳

一审:王智芳

二审:黄娟

三审:丁兴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