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宇 华声在线 2025-08-07 15:53:13
陈剑宇
每至立秋时节,关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话题,总能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这一源自2020年的网络热梗,凭借其浪漫的仪式感和商家的推波助澜,已连续多年霸占立秋当日的消费热点。然而,在这杯奶茶的背后,既折射出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也暴露了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主义陷阱。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所以能持续火爆,与其承载的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密不可分。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奶茶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从情侣间的甜蜜红包到朋友间的分享互动,一杯奶茶既能传递爱意,也能缓解压力。年轻人通过参与这一仪式,以低廉的成本获取“生活仪式感”,甚至形成“奶茶搭子”的圈层文化。有网友曾言:“二三十元的奶茶,买的是季节更替时的‘小确幸’。”
此外,奶茶行业精准捕捉了年轻人的需求变化,推出“中药养生茶”“零卡糖”等健康概念,甚至通过与动漫、影视IP联名强化情感联结。这种“朋克养生”的矛盾心理,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在享受快乐与追求健康之间的挣扎,而奶茶则成了平衡两者的折中选择。
然而,这场全民狂欢的背后,是商家全方位布局的营销盛宴。从最初的“情侣秀恩爱”到如今的“节气限定营销”,奶茶品牌通过制造需求、创造节日,将立秋包装成“奶茶双十一”。各类媒体也曾报道,立秋当日奶茶订单量暴增,外卖小哥的配送箱中八成是奶茶。商家以“仪式感”之名,行刺激消费之实,甚至还衍生出了“冬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跟风梗,进一步延长消费链条。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特殊”的节日营销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品牌方砸重金造节,中游是KOL(关键意见领袖)和平台助推话题,下游则是消费者自发参与并二次传播。但最终,所有环节的成本都将会是由消费者来承担,当一杯奶茶的价格从几元涨到30元,当“秋天第一杯”变成“四季第一杯”,所谓的“仪式感”早已异化为“消费义务”。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年轻人对情感表达的渴望,也折射出了资本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拿捏。诚然,若一杯奶茶能带来片刻欢愉,偶尔为之无可厚非;但若被营销话术裹挟,将仪式感异化为“必选项”,则难免陷入消费主义的窠臼。
其实,在面对这场甜蜜的消费主义共谋时,年轻人或许可以更从容些。首先,大家可以先静下来,区分一下需求与欲望。问自己“是我想喝,还是我觉得应该喝?”其次,寻找替代性仪式,拒绝焦虑营销。例如,一次旅行、一张好画同样能标记季节的更替。此外,我们也应警惕“社交货币”陷阱,因为真正的感情完全不需要靠红包金额或奶茶品牌证明。
立秋已至,与其盲目追逐网红奶茶,不如回归传统节气本质:晒秋以祛湿,啃秋以润燥,贴膘以养生。真正的仪式感,未必需要标价;生活的甜味,亦不限于糖分。年轻人既要勇敢表达情感,也需保持清醒,莫让“奶茶梗”成了资本镰刀下的韭菜。
责编:潘华
一审:潘华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