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男 科教新报 2025-08-07 09:50:10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见习记者 陈浩男
随着暑假过半,“神兽出笼”也一月有余,家长们都在哪里“放娃”呢?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图书馆批评放娃现象”频频冲上热搜。起因是一些家长上午匆匆放娃,中午外卖喂娃,更有甚者晚上忘记接娃。由于缺乏家长看管,安静的阅读空间沦为“儿童游乐场”,迫于无奈,多家图书馆发布文明倡议,希望“甩手家长”切实承担起监护职责。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其服务面向所有人,孩子进馆阅读本是他们的权利。然而,这份“放娃式”的便利,却让知识的殿堂承受着秩序失范之重。现实情况和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在保障儿童假期去处和公共空间规则之间寻求平衡?怎样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安全、友好、负担得起的暑期去处?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场馆观察:管理能力参差影响秩序优劣
公共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有书香熏陶,又冷气管够,自然成了很多人暑假遛娃的优选场所。理想状态下,孩子被带到图书馆后,是安静阅读、增长知识、陶冶心性的。但实际情况如何呢?记者探访长沙市多家图书馆及书店发现,不同场所的管理效果差异明显。
市级图书馆:分区管理有效,秩序总体可控。长沙市图书馆实行严格的阅读分区制度,各阅览室明确标识年龄限制。馆内绝大多数区域安静有序。八岁以下儿童阅览区则略显嘈杂:有儿童在书架间穿行,趴躺在地看书,甚至聊天睡觉。但多位家长和孩子表示整体氛围尚可接受。
工作人员坦言,暑期小读者数量激增,“人数多,吵闹自然增多。我们会提醒,但孩子不听也难处理。”而关键在于家长,“孩子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教导得当则安静遵守规矩。”工作人员强调:“严格管束的家长仍是少数,有些家长自己就在馆内睡觉。”
社区分馆:管理力量薄弱,乱象较为突出。缺乏专职人员值守的长沙市图书馆湘江新区某社区分馆内,情况更为混乱。不少孩子在玩游戏、吃零食,有的在大声说话,真正阅读学习的反而很少。孩子们告诉了记者来图书馆的原因:“外婆送我过来写作业,爸妈上班。”“每天都来和小伙伴玩。”“写作业累了就来看看书。”当被问及家长是否告知入馆注意事项时,孩子们纷纷摇头。
一位帮助整理书籍的物业阿姨叹气道:“每晚图书馆都安排了专人收拾整理,两个人收拾几小时都理不完,时间一长很多书籍就混得甚至无法归类。”她也表达了和市图工作人员同样的看法,“关键看家长管教,但严格的家长确实不多。”
社区图书馆内就餐的小孩
新华书店:环境约束强,秩序相对良好。相比之下,位于建湘路的省新华书店虽然设置的免费阅读区域空间有限,但记者观察到,席地而坐看书的儿童基本能保持专注和安静。选购书籍的孩童大多有家长陪伴,整体环境良好,未见孩童奔跑喧哗等失序情况。书店的商业环境属性及其空间设计,无形中形成了更强的秩序约束力。
家长心声:现实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孩子放假,并不意味着家长就能同步放假,何况是较长的暑假。当工作时间与育儿时间发生冲突,又不可调和,如何安置孩子的暑期生活,便成了很多家长难以绕行的现实难题。“甩手掌柜”式带娃看似荒唐,或是家长们的无奈之举。
周二下午六点,一位在社区图书馆接孩子的家长向记者道出心声:“我们双职工家长没假期,还有房贷压力,不可能整个假期都让孩子上托管,图书馆学习氛围好又安全,让孩子来这我也放心。”一位在旁带孙女的奶奶也赞同这位家长的观点,“我儿子媳妇暑期要上班,我就来帮忙带孙女,如果全靠他们,肯定兼顾不过来,我自己也想带孙女来图书馆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暑期怎么带娃、谁来带娃?”成为家庭的一大难题。尤其对于大部分外来在城市务工生活的双职工家庭,其经济压力、家庭资源不足更为明显。在没有老人能帮忙看管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托管的意识缺乏或条件不足,利用免费的公共资源是许多家庭的现实选择。图书馆因其环境好、安全佳、零收费、宜学习,成为了许多双职工家长的首要解题方法。
市图书馆内带娃的老人
专家建议: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多方合力解决难题
图书馆变身“暑期托儿所”,折射出的不单是一个短期的事件,而是双职工家庭假期看护的普遍困境。面对集中涌现的难题,需图书馆、家庭与社会协同寻求可持续解决之道。对此,记者专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湖南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湖南省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艳文。
刘艳文指出:“家长选择图书馆,首要反映的是双职工家庭假期看护的现实困境。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现今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安全友好的社会公共空间仍然过于缺乏。儿童成长的需求早已超越‘一日三餐’的物质层面,家长迫切需要为孩子寻找能够提供‘精神安全’的场所。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以其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恰好满足了家长的这一核心诉求——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身处一个安全、有益身心发展的空间。”
针对解决方案,刘艳文研究员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图书馆服务需升级与精细化:图书馆在坚守核心服务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打造更友好、更适应需求的儿童空间。可以考虑设立要求绝对安静的“静音学习区”和允许亲子适度交流的“互动交流区”,实现功能细化分区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丰富适合儿童的数字化阅览资源,增加吸引力。在无人值守的社区分馆,探索利用远程监控、语音提示等科技手段辅助管理,能有效减轻图书整理压力,维护基本秩序。
社会协同盘活资源,探索新模式:解决看护难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图书馆+社区”的轻型托管模式是一个方向,即由社区组织、图书馆共同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吸纳志愿者参与,开展阅读引导、兴趣小组等活动。此外,有效整合利用暑期闲置的校园空间,由政府或社区主导,打造有监管、安全性高、收费低廉甚至免费的公益性托管点。
家长责任是核心钥匙:家长必须承担起首要教育责任。孩子的天性好动,要求全天候安静不现实,但家长应以身作则,遵守图书馆秩序,爱护书籍,尊重他人,为孩子树立榜样。在送孩子入馆前,清晰告知行为规范至关重要。对于具备一定独立性和自控力的孩子,尝试建立“奖赏机制”,进行正向激励,能逐步引导他们遵守公共规则。同时,确保按时接送,并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其在馆情况,也是履行监护职责的必要环节。
责编:陈浩男
一审:陈浩男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