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百团百角专题 《湘之舞》:笛管虽小,可纳潇湘——《湘之舞》解构传统小调的诗意再生

  湖南文联   2025-08-07 09:39:11

文|任彧婵

长沙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马星云演绎的《湘之舞》,以湖南花鼓戏经典小调《洗菜心》为主旋律,通过三种笛管与电子乐、管弦乐元素的融合呼应,对湖湘传统音乐进行重构。作品以“沉睡—觉醒—蜕变”的三段式结构,用不同笛管的音色和曲调节奏探索长笛作为西方乐器诠释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曲目创作和演奏扎根于湖湘大地的文化土壤,又呼应着新时代的艺术命题,成为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实践的鲜活样本。

《湘之舞》的灵感源头《洗菜心》,是湖南花鼓戏中极具代表性的小调。这种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旋律,带着湘方言特有的声调起伏,在长沙的街巷里弄中代代相传,成为本土经典。对于长沙交响乐团而言,将这样的 “乡音” 转化为交响乐语言,既是地域文化赋予的使命,也是乐团多年来坚持的创作方向。

开场中音长笛的深沉音色圆润饱满,突破方整乐句,将《洗菜心》的旋律打碎重组为“脉冲式回旋”。筒音泛音列的吹奏技法,模拟出中国传统古埙的苍劲质感,让人联想起湘楚文化中灿烂的青铜文明,既保留了花鼓戏的地方韵味,又以电子音浪赋予其迷幻的未来感。

中段长笛演奏出清脆熟悉的《洗菜心》旋律,悠扬慢节奏的主题旋律非常具有New age风格,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史诗感。

第三部分短笛与动感轻快的鼓点在高音区灵动跳跃,尖锐明亮的短笛形成的主调织体上点缀着鼓点伴奏节拍,整段音乐饱满热情,让人联想起长沙夜生活中的霓虹闪烁,形成一种长沙特色的现代感声音景观。

整首曲目逻辑清晰,由慢至快的推进层次分明,令人意犹未尽。它没有简单地将《洗菜心》的旋律嫁接到交响乐框架中,而是通过和声重构、配器创新与节奏拓展,让传统小调获得了更广阔的音乐空间。

在中国交响乐百年发展历程中,民族化探索曾面临两种常见困境:要么陷入对传统元素的刻板堆砌,要么在西方技法中丢失文化身份。但《湘之舞》的创作很明显在尝试新的思路——民族化不是对传统的“复刻”,而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传统中式”的基础上创造“新中式”,形成符合当下时代背景,又不失底蕴筋骨的新曲。

在音乐语言的融合上,电子音乐的加入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为《洗菜心》的旋律搭建了与当下听众对话的桥梁。Z世代在电子脉冲的舒适区中能够听到刻在基因中的湖南小调,民族音乐便突破了“小众艺术”的圈层,获得了广泛传播的可能。这种探索是对“国潮”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回应,也是民族元素的生动鲜活的现代化表达,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这样的创作思路也有对 “民族性”的重新定义。《湘之舞》证明,民族元素不必局限于特定的乐器或旋律,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从《洗菜心》的田间传唱到《湘之舞》的交响演绎,从长沙的街巷到更广阔的艺术舞台,长沙交响乐团用作品证明,民族化的探索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刻和复古的怀旧,而是以传统为根脉、以时代为土壤,进行“去西方中心化”的重新创作,真正将文化编织进旋律当中。

作为湖南唯一的职业交响乐团,长沙交响乐团始终探索“湘音国际化”的路径。而《湘之舞》以“一人一管一场史诗”的先锋姿态,展现出乐团立足地域、拥抱创新的艺术自觉。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