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08-07 09:36:12
文|红毅
在“百团百角唱潇湘”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云展演平台”第九轮同台展示中,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带来的花鼓戏《登台》,无疑是一场令人心头颤动的精彩呈现。它从一名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独特视角切入,用短短几分钟的演出时长,巧妙地将戏剧演出从业者的艰辛娓娓道来,同时也精准地道出了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辛酸与无奈,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便对非遗传承的现状有了深刻感知。
《登台》的叙事手法堪称精妙,以小见大的构思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晰勾勒出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传承者们的坚守。青年传承人内心那股南下打工的纠结情绪,师长语重心长的训诫,再穿插其中的花鼓戏片段如同旁白般自然介入,多元素的融合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剧从业者背后的不易。而那句“现在年轻人谁还看这个”,简单直白的话语却有着千钧之力,道尽了传统戏曲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辛酸与无奈,可话语背后,又暗藏着传承者们那份不愿放弃的执着与坚守,令人动容。
剧情的转折处,藏着最深刻的隐喻与最炽热的力量。青年最终转身回到舞台中央,《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里那声“英台”的呼唤,穿越了百年的戏曲时光,既是对经典的回望,更是对自我的唤醒。他喊出的哪里是戏里的名字,分明是对即将失落的文化根脉的挽留,是对自己内心那份热爱的救赎。而结尾处诗赋中“宝华你可回来了”的问询,与“总有熬出头的一天”“戏道不孤万古传”的应答,更是将这份坚守推向了高潮。这不仅是角色的誓言,更是所有非遗传承者的心声,他们相信,哪怕此刻前路坎坷,只要薪火不灭,传统艺术的微光终会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登台》有了打破时空壁垒的魔力。当花鼓戏的婉转唱腔与现代音乐的动感旋律交融,当绣着传统纹样的戏服在新潮节奏中舒展,当“崀山”的奇秀、“米粉”的醇香、“卤肉”的烟火气随歌词扑面而来。这些带着邵阳印记的元素,不再是陈旧的符号,而是成为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对话的鲜活语言。这种“老底子”与“新表达”的碰撞,像一场跨越代际的握手,既保留了花鼓戏源于民间的诙谐与质朴,又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现代语境中,读懂了传统艺术里的生活温度。
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邵阳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周末剧场”惠民演出,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接触、感受花鼓戏的魅力,将这份传统艺术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新剧编排则为古老的花鼓戏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此次《登台》的推出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以青年视角为切入点,迅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邵阳花鼓戏本身所具有的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在《登台》讲述传承故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这门传统艺术完成了一次与时代的深度对话。这样的尝试,不仅生动展现了非遗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更为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传播路径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思路。
在“团长说潇湘”中,张求荣对邵阳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说,他的讲述仿佛带领观众穿梭于邵阳的大街小巷,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而其中对于邵阳花鼓戏与当地文化紧密联系的介绍,更让人们明白这门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邵阳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当地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在“角儿”活秀栏目,高宝华的表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展现出的扎实基本功和强劲的舞台表演实力,将花鼓戏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戏味,让观众切实感受到花鼓戏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代代花鼓戏表演者为这门艺术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正是有了这些“角儿”的坚守与传承,花鼓戏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散发着光彩。
无论是《登台》的精彩呈现,还是“团长说潇湘”的细致解说,抑或是“角儿”活秀栏目的实力演绎,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邵阳花鼓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更让我们坚信,只要有这份坚守与创新,传统艺术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