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双姝”一针一线织苗锦,老技艺玩出新花样

钦苏芬 胡耀文 吴承俊 胡钦俊 吴聘婷     2025-08-06 19:37:2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6日讯(通讯员 钦苏芬 胡耀文 吴承俊 胡钦俊 吴聘婷)8月5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织锦机“咔嗒”的节奏声清脆悦耳。织锦机前,苗族织锦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江林和王发梅指尖翻飞,一块块带着菱形几何纹样的精美锦缎在她们的巧手下逐渐成形。这对自十五岁起便师从龙江林母亲学习技艺的发小,已将这门曾“传不传”的古老手艺坚守并传承了数十年。

龙江林和王发梅正在布线(钦苏芬 摄)

苗族织锦工艺繁复精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龙江林介绍,从选线、布线,到穿竹篦子,都马虎不得。“其中穿竹篦子尤为关键,就像打地基。”她说,“每一根线都必须精准穿过竹篦子,才能正确区分阴阳、上下,理顺织锦的正反面。基础打牢了,后续的提综分线、织造才能顺畅。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王发梅正在提综分线(钦苏芬 摄)

完成穿竹篦子后,还需经过下布线凳理线、卷线、上机等步骤,随后便进入最考验功夫的环节——挑花。苗族织锦的花纹多以菱形为主,辅以伞把纹、龙纹、万字纹等几何图形。独特的挑战在于,挑花必须在织物的反面进行,织者需凭借对纹路走向的深刻理解进行“盲挑”。

“挑花是最难的环节,它要求正面挑花,反面精准呈现纹样。”龙江林坦言,“图案由菱形、几何图形对等构成,错一根线,后续图案就无法成形。我年轻时学艺,反复拆做是常态。这活计,非得有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不可。”

王发梅正在织锦上挑花(钦苏芬 摄)

织锦主体完成后,还需添上同样被列入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花苗刺绣才算完整。王发梅强调刺绣的精髓:“颜色搭配要妙,针脚要藏得巧、均匀、有秩序。如果说织锦是‘骨’,那么刺绣就是‘魂’,两者结合才成就了我们苗家织锦的独特韵味。”传统绣样以锯齿、锁边、盘针绣为主,绣出的四瓣花、藤蔓、蝴蝶等图案栩栩如生。

大家正在一起理线(钦苏芬 摄)

大家正在给理好的线上织机(钦苏芬 摄)

大家正在织锦上进行花苗刺绣(胡耀文 摄)

面对时代变迁,龙江林和王发梅积极寻求创新,让古老织锦焕发新活力。她们不再局限于制作头帕、腰带等传统物件,而是大胆探索,将传统织锦纹样与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结合,开发出手工包、发箍等文创产品。这些蕴含苗族特色“潮物”深受年轻人喜爱,为织锦技艺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苗族织锦成品展示(胡耀文 摄)

苗族织锦成品展示(钦苏芬 摄)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门精湛的手艺正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可和接力。龙江林的女儿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逐渐对织锦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十八岁后真正开始了解并喜欢上织锦,尤其看到我们在传统基础上做的创新尝试后,热情更高了。”龙江林欣慰地说,“她利用节假日回来学习,从选线、布线一步步开始,前不久刚独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条腰带。看到女儿如此上心,我深感后继有人。”

织锦机的“咔嗒”声,像一首跨越时光的歌谣,生生不息。在这绵延的机杼声里,古老的纹样与现代创意巧妙交织,老一辈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热情薪火相传。一针一线间,苗族织锦的动人故事,正被续写得更加精彩纷呈。


责编:黄欣然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