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8-06 17:55:09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刘少文 高志恒
晨光穿透祁阳山区的薄雾,落在崭新的窗帘上。13岁的李同学,正坐在崭新床边看动画片,随后用热水器洗了澡,将换洗衣物扔进洗衣机。在此之前,这里还是间堆满杂物的土砖房,李同学和母亲挤在吱呀作响的旧床上,连洗个热水澡都是奢望。目睹此景的毛顺涛,当即在助学群里发了条消息。很快,浙江的“小奋”转来2000元,新疆的“LK”寄来崭新的运动鞋……几天后,毛顺涛和李同学的班主任,到镇上采购了所需的全部物资。
这样的场景,在毛顺涛17年的助学路上不断上演。祁阳市黄泥塘镇中心学校的这名教师,从2008年帮扶第一个孩子陈同学,到如今帮扶第260个孩子,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教育者最动人的温度。他手机里“hipda助学小组”微信群的100多名网友与他一道,始终坚信:教育助学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用真诚焐热寒冬,让困境中的孩子抬头就能看见星光。
缘起:那个咧嘴笑的孩子,成了助学起点
2008年的一个清晨,8岁的小陈“咧嘴笑”的模样,深深地烙印在毛顺涛的心里。这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孩,在隔壁小学就读。走访时,毛顺涛发现已到学龄的小陈还和奶奶挤在一张床上,因患有膀胱结石,常常尿床,口齿不清的他连正常交流都很困难。
“当务之急是让孩子能好好说话。”毛顺涛翻遍互联网,联系到公益机构,为小陈争取到了免费做唇腭裂手术的机会,并筹集路费托人送孩子去杭州做手术。次年二次手术时,他带着小陈坐火车去上海;三年后,他又陪孩子在县人民医院做了膀胱结石手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到中专毕业,公益机构和教育资助承担了孩子的学费,资助也从未中断。
2009年,毛顺涛和小陈同学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坚守:260 个名字,是刻在时光里的承诺
从小陈开始,毛顺涛的助学足迹遍布祁阳各乡镇,远至永州市冷水滩区、零陵区。祁阳市偏远山村的泥巴路,都留下过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八宝镇内下中心小学那段临崖窄路,他往返过三趟,单程接近3小时。
17年来,他帮扶的孩子从1个增加到260个。为了让资助透明可信,他从不经手捐款,每年约60万元善款均由资助人直接转给学生,群内汇总公示后,再通知学生监护人查收确认。在他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受助学生中已有2人考入985高校,2人走进211校园,2人读研深造。
每年年底,毛顺涛总会如期踏上回访学生的路。他会认真写下年度助学小结,一笔一画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逐渐明亮的眼神,都被妥帖地珍藏在字里行间。
暖心:“美梦计划” 让土砖房里的童年,有了铠甲
为了让尿床的小陈有独立空间,毛顺涛买了第一张床,“美梦计划” 也由此开启。
李同学家同样是用砖头搭的木板床,全家靠低保和三间小平房维持生计。“老师,能有张新床吗?”孩子怯生生地问。回到学校后,毛顺涛在助学群里发起求助。第二天,上海网友“菜菜”就发来消息:“床我来买,再添个衣柜吧。”其他网友也纷纷响应,有人要捐书桌,有人要送风扇。于是,又一个“美梦计划”顺利达成。
至今,“美梦计划”已为孩子们送出68张崭新的床,从床垫被褥到衣柜书桌,累计投入20余万元购置的各类物资,让30多个家庭告别了“砖头架木板”的窘迫,在土砖房里撑起了一个个能安心读书、安稳入梦的小天地——那些贴着奖状的衣柜、转着清风的风扇,正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种下“被世界温柔以待”的种子。
守望:用 “勤学奖” 和感谢信,让爱双向奔赴
受助学生日渐增多,需求也愈发多样。资助事务虽繁杂忙碌,毛顺涛却乐在其中。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他留意到许多孩子学习格外刻苦,成绩也十分突出。他和助学群里的爱心人士商议:“能不能给这些努力的孩子一些奖励?” 提议立刻得到众人响应。至今,他们已发放三届“勤学奖”,累计发放现金1万余元,每笔奖励的明细都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里公示。这份奖励数额或许有限,却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努力会被看见,付出终有回报。
每年,毛顺涛都会组织受助学生给资助人写一封感谢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个事情得到了学生班主任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在学生写好信之后发给毛顺涛,他再转发给对应的资助人。他手机里存着的上千封感谢信中,“感谢您让我敢做梦”这句真诚的话语,格外动人。
征途:从一人行到众人随,星光汇成银河
这些年,祁阳的山山水水都印着毛顺涛的车辙。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想起网友让他转达给受助学生的那句话:“不用挂记过去,轻装上阵向前看。”17年里,助学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是无数星光的汇聚:是网友寄给楚同学的小礼物,鼓励她按时上学;是湖南省数字经济促进会送来的七百多套校服;是“名字符号”捐赠给学校的100余台宿舍风扇;是浙江善雅公益捐来的两千件冬装;是市县两级学生资助部门的牵线搭桥,除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外,让更多的社会资助涌现爱心,雪中送炭……
如今,“hipda 助学小组”已有150余人,加上数百名班主任、各级政府和祁阳市教育基金会、市县两级学生资助部门、建辉慈善基金会的支持,星光愈发璀璨。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毛顺涛才能在助学路上走得更远。他说:“这点点星光,终会汇聚成照亮童心的银河。”
在祁阳市黄泥塘镇中心学校,齐丽牧歌捐赠的图书角里,孩子们围着《海底两万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阳光照在他们脸上,像极了17年前那个清晨,小陈第一次穿上新棉衣时的笑容……
17年,从1个孩子到260个孩子,毛顺涛走访行程累计上万公里,资助款累计超400万元,“美梦计划”帮助30多个家庭换了新床,“勤学奖”让100多个孩子领到了奖学金。从一人行到众人随,毛顺涛用脚步丈量爱心,以师者初心搭建希望之桥。他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教育者的微光,足以照亮无数童心的未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